中国台湾网12月18日北京消息 2008年12月18日,东南卫视记者叶青林、黄晟作为首批大陆地方媒体驻台采访的记者,搭乘福州直航台北的首航包机,飞赴宝岛。此后,后续三批东南卫视记者也先后顺利赴台驻点采访,他们见证了这一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进程,也把在台湾生活的温暖点滴收藏在心底。以下为四位驻台记者的手记。
暖暖的“似曾相识”
叶青林
(东南卫视首批驻台采访记者)
这个年底,有本台湾青年写的书很红,叫《我们台湾这些年》。讲述的是30年来政治巨变下,台湾老百姓自己的事。作者说这是一个台湾青年写给大陆13亿同胞的一封家书。尽管我并不认识这位作者,但是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却很是亲切,还逢人便推荐。或者是因为常年从事涉台新闻工作的职业病,但其实更多的是因为那一份“似曾相识”,很容易想起“我们驻台采访的这一年”。
作为首批大陆地方媒体驻台记者,扎扎实实地在台湾生活了三个月。放下新闻记者的使命,松开肩负新闻交流的责任,以一个久别亲人的视角,融入台湾老百姓的生活。就像我看这本书的感觉一样,会发现很多的不一样,但更多的是那份亲切的似曾相识。
很奇怪,最近经常碰到这样总让自己心里有暖暖感觉的“似曾相识”。这个年底有一部在台湾很火的话剧即将火到大陆,叫《宝岛一村》,讲述的是1949年随蒋介石撤退到台湾的国民党军人和家属群居的眷村中发生的种种故事,在北京开新闻发布会的时候,看到那些在台湾人眼中是外省人,在大陆人眼里是台湾人的遭遇,尽管没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但依然打动现场每一位记者和大学生。导演赖声川说,因为这里面的血脉亲情能让两岸的观众都产生共鸣。
今年还有一出反应大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话剧《陪你看电视》,台湾的导演和编剧,两岸的演员共同演出,在台湾演出时的反响远远超出主创人员的预期,参演的两岸演员都很惊讶这样一个完全大陆的故事,台湾观众竟然完全看得懂。马英九先生的夫人周美青女士亲自购票观看后感慨,她看这个戏竟然没有一点陌生感,真高兴看到两岸文化交流已经到了这么密切的地步。
不久前,北京文博会上台湾馆也是人气最旺的场馆,大家看到五花八门的台湾文化创意产品,尤其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展区前,总是有一种“意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感觉,惊讶于台湾业者创意的同时,又发现这些创意又无处不体现着深厚的中华文化,这种情理之中的“似曾相识”就是象血脉一样无法割断的共同民族文化。
这份“似曾相识”就是交流的意义。作为文化情感交流一部分的新闻交流,自己能参与其中,于过去的一年来说,是莫大的荣幸;于今后,会是我生活的一部分,通过大家一点一滴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份“似曾相识”就会变成无法割舍的水乳交融。
三个月是工作,更是生活
林祥雨(东南卫视第二批驻台采访记者)
昔日的同事在澳洲读博,写的论文关于两岸新闻交流。于是我成了调查对象,录音笔放在桌上,算是采访。他让我讲述驻台采访印象深刻的点滴,循循善诱把我拉回六个月前的台岛生活。
前任的叶青林,有搭首航包机赴台时的意气风发;后任的小贾,让人记住了报道台湾“八八水灾”时在烈风中飞舞的长发;在台湾平静度过三个月的我,回想起半年前的那段时光,记忆宛如山中流水,宁静清甜。
三个月,拍了不少照片,录下了许多影像,其实最好的画面留在心里。采访穿粉红衬衫的白发诗人余光中,记住了在他家红砖公寓前等候时斜照在草坪和身上的阳光;采访在士林夜市宴请山西老乡的“首富”郭台铭,记住了开心品尝小吃的老人眼角鱼尾纹悠悠的舒展;采访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国民党发言人张荣恭,记住了他让秘书冲泡的香醇咖啡;采访严肃马英九出席的两岸书画展,记住了他和气随扈的皮鞋锃亮。
我说,三个月是工作,更是生活。
同事抛出“责任”的问题,问我是不是也感到了肩头重担。怎么说呢,当你生活在熟悉的异乡,总会有倾诉的欲望。这里也演京剧,大大的一个礼堂里全是小朋友在看;这里到处都能吃到牛肉面,地道的汤头透着一点点不一样的甜;这里端午节龙舟赛很热闹,老人亲手包的粽子口味和家乡真的没差别。如果讲述这些的欲望也算责任,那我真的曾不由自主的想告诉没来过的人们,真实的台湾就是这样。
驻台第一年最后一批的小谢就要回来,台湾方面也改变了驻点采访的种种限制。明年,再去的同事们一定会有不同的感受,看到的台岛想必会有不同的模样。
这个夏天,直面台湾之殇
贾志瑾
(东南卫视第三批驻台采访记者)
台湾的夏天,是垦丁海滩比基尼美女明媚的眼神,是大街小巷芒果刨冰绵密的口感,还有那古早味的芋圆豆花丝丝入喉的甜香。当我踏上宝岛,满以为驻台的日子就要定下一份如暑期般愉悦的基调时,一场突如其来的风灾,却毫不留情的让我直面死亡,直面伤痛。
8月7日傍晚,在台北一处望得见101大楼的天台,正为“莫拉克”台风登陆做连线报道的我,怎么也想不到风势并不强劲的“莫拉克”,竟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给台湾中南部,特别是山区地带的民众带来永生难忘的噩梦。
高雄县甲仙乡小林村,是“八八水灾”受灾最严重的地区。我们进村的那一天,是小林罹难者的“二七”。看着眼前被泥石流夷为平地的人间炼狱,怎么也无法想象这里昔日的山明水秀。因为前一天的暴雨,仅仅是几分钟的拍摄,摄像机的脚架就泡在了随意变换河道的溪水里。东森电视的记者看我们要进村,连连叮嘱我要踩在石头上才不会陷入齐膝深的松软泥地,并且要赶在溪水暴涨之前回到公路上。正当我一脚深一脚浅在乱石上攀爬着往前走时,迎面而来一位神情哀戚的大姐,手里还举着若干碎石。我问她为什么要带着石头,她摇头说家里什么都不剩了,只能带几块石头做个留念。看着她通红的眼睛,此时此刻,我的言语慰藉显得那么惨白无力,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巨变,人要有多么强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挨过去。
去小林村之前,我们听说两个福建籍配偶也是受灾户,于是拜托了甲仙乡长帮忙联系。可惜直到我们离开灾区回到驻地编片的时候才电话联系上其中一位福州的大姐,并确认了另一个姑娘很可能不幸罹难的消息。心里一直想为她们多做些什么,但是其后再进小林村,福州大姐的手机一直关机,再也联系不上,真不知道现在的她生活过得还好吗?后来,我在新闻取材的时候,登陆了不幸罹难姑娘的网上空间。发现在她甜蜜幸福的小林村生活照旁,认识或不认识的台湾网友从灾情突发时的关切,到得知噩耗后的哀悼,一串串的留言读来都更加让人心酸。
半个多月的时间,我、摄像陈曦和所有大陆驻台记者一道,奔走在灾区、安置所和重建点。从救难到灾后重建,大伙都希望能尽量多发回一些详实的现场报道,因为有许许多多的大陆民众,怀着一份血浓于水的情感正密切关注着“八八水灾”的每一条消息。在赴台参访的福建省副省长陈桦率先表示福建省红十字会向台湾灾区捐款后,大陆的援助就不断的向台湾灾区输送。在追踪报道大陆援助物资在台使用情况时,虽然常常被这样那样不和谐的声音困扰,但只要听到灾区民众一句发自内心的感谢,就让大家有了继续下去的动力,也更加明白驻台记者真实记录、客观报道的重要性。
在台湾这三个月,于我是一次毕生难忘的经历和锻炼,也更深切体会到驻台记者肩负的责任。
两岸“一家人”
谢始联
(东南卫视第四批驻台采访记者)
在台湾,走过的地方不多,相对熟悉的,还是我们驻点的台北,而台北又以西门町为经常光顾的地方。有人说西门町是台湾繁华过去的没落,但这里却是年轻人的天堂,每到周末这里更是人山人海。在这里,有日据时代的遗留建筑,也有正在翻新重建的大楼,更有夹在楼宇间的妈祖神庙。所以在这里,你可以了解台湾过去沉沉的历史,也能感受到它今天节节向上的气息,更能找到两岸间绵延了数十代人的共同信仰。
今年的十月,两岸都在纪念过去一甲子的历史。不管怎样,历史的车轮已经碾过过去60年的恩恩怨怨,两岸交流的趋势已成为历史的大潮。每天外出采访,不管是在101大楼,还是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甚至在诚品书店,我都会遇见一批批大陆来的游客。台湾民众很在意安利团来台时横扫大卖场的豪气,我们走访过的台湾南部的乡镇镇长也希望我们多帮他们向大陆民众宣传推介。
前两天,大陆一批书法家来台湾访问,福建省书法协会主席陈奋武展出一幅墨宝,上面写着“一家人”三个大字,笔势苍劲有力,震撼人心。这让人想起马英九曾在“双十节”重要场合的公开讲话,他认为大陆民众为“八八风灾”积极捐款赈灾,体现了两岸人民血浓于水的同胞亲情。这话听起来何等熟悉,因为在去年“5?12四川大地震”的时候,台湾民众同样伸出了援助之手。
最近两岸刚刚签订了MOU,之后,第四次“陈江会”也将在台中登场,而ECFA的会谈也是呼之欲出。这些透露出来的讯息,让人们深切地感受到,两岸越走越近,携起手来赚世界的钱,已不再是一句口号。
所以我相信,两岸开放的每每一小步都将是历史的一大步。记得刚来台北的那一晚,不禁抒发感慨说,赴台驻点这是我与台北的相约。如今,在即将离开台北的时候,我和大陆的许多朋友一样,期待着赴台自由行的那一天,所以与台北下一次的相约或许不再遥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