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写真:台大法学院旧址围墙上的那些诗词名句
中新社台北12月21日电 题:台大法学院旧址围墙上的那些诗词名句
中新社记者 路梅
从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到梁启超的“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再到胡适的“做学问要在不疑处有疑,待人要在有疑处不疑”,近日,走在台北老城区绿树掩映的徐州路,路旁围墙柱上镶嵌的瓷板书画吸引了中新社记者的注意,遂一探究竟。
绕到院墙大门前便可发现,此处是台湾大学法学院旧址。据记载,校区建于日据时期的1919年,是日本人开设的“台湾总督府台湾高等商业学校”,1945年台湾光复后,经过整并,1947年此处成为台湾大学徐州路校区,法律系迁入,后升格为法学院,1999年又分设为社会科学院及法律学院。
围墙上的瓷板书画,出自台湾著名学者许介鳞担任法学院院长期间(1996年12月至1999年7月)。通过为数不多的公开资料可以看到,许介鳞提倡“汉字文化圈”,除了知识传授,更致力于培养人的“真善美”,希望通过美化环境,潜移默化人的心灵。他从校园做起,邀请师生共同创作绘画和书法作品,并自掏腰包制成瓷板,镶嵌到学院外墙墙柱上。
近150块瓷板中,一半是画作,一半是书法,一根墙柱上一幅,交替排列。绘画作品风格多样,有国画山水,也有油画风景,有历史建筑,也有少数民族风情;书法作品则多是摘自古文诗词的经典名句。当年这项举措是何样的盛况,如今已很难考究。但绕着总长约600米的围墙漫步,仍可感知当时师生的文学素养及对中华文化的珍爱之情。
例如,师生们用《论语》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和《中庸》的“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表达治学态度;用朱熹《劝学文》的“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勿谓今年不学而有来年”和《荀子·劝学》的“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勉励学子珍惜时光、开阔眼界;用范仲淹《岳阳楼记》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李白《将进酒》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传达天下为公的情怀与积极入世的态度。
对亲情友情的珍惜和对爱情的向往,通过杜耒《寒夜》的“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孟郊《游子吟》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和李商隐《北青萝》的“世界微尘里,吾宁爱与憎”跃然瓷板上;“干青云而直上”“知者自知,仁者自爱”则表达着对高洁品德的追求。
瓷板画中,有台湾少数民族抗日首领莫那·鲁道与族人的画像,以及表现台湾少数民族与日本侵略者战斗的画作,让人想到许介鳞作为台湾第一位留日法政博士、政治学与日本殖民政治学者所持的观点——他公开批判“日本政府推动台湾现代化”的说法,反思日本殖民统治对台湾的榨取,并主张台湾人在思想上、心理上“脱殖民化”。
对于2022年台湾爆发政治人物论文抄袭事件,曾任台大社科院首任院长的许介鳞公开发文表示,他已退休23年,见到论文抄袭事件,深感遗憾,“期盼教授们拿出学术良知,秉持学术客观公正态度,勇敢面对处理之。”
多年前,法律学院和社会科学院从徐州路校区迁回台大校本部。如今,此地静谧清幽,老建筑被台北市认定为历史古迹。据报道,台大未来将在此设置国际政经学院,招收海内外高中生。
徐州路校区所在的台北市中正区可谓台湾的“政治权力中心”,台当局的主要公权力部门集中于此;早年间,许多台湾政坛重量级人物在这里的台大法律系就读,离开校园后,各自影响着台湾的发展方向。
今年7月1日,许介鳞在台北逝世,享年90岁,台大政治系讣告盛誉其“风骨清峋”,昔日的学生和许多台湾友人纷纷表达缅怀与敬佩之情。斯人已逝,围墙柱上的瓷板书画还在。不知曾经的毕业生们经过此地,是否还会驻足品味其中意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