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台湾万象

“逍遥人间一画仙”——记台湾名画家戚维义

2021年01月22日 16:23:09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戚维义在家中接受记者采访。 本报记者 孙立极摄

  戚维义的书画作品纵逸清拔,豪放自在。这位台湾画家率性潇洒,6年前发现肺癌晚期,4次化疗、25次放疗、两次靶向治疗,完胜病魔。如今80高龄,他依然画笔不辍,被老友称为“逍遥人间一画仙”。

  中西艺术深刻洗礼

  戚维义的作品亦绮亦庄,不拘一格,用中国人民美术出版社前社长程大利的话说,画得“非常的放肆”,而“这个放肆他有本钱,他对传统文化有很深的领悟”。

  戚维义是美术科班出身。他1937年生于浙江,1949年到台湾。1956年,考入台湾师范大学(简称台师大),在这里打下了扎实的美术基础,1963年留学美国,硕士毕业后再去攻读艺术考古博士班。在美国16年,戚维义置身于各大绘画流派齐聚的洪流中,中西文化相互激荡,令他深深体会到艺术的最高境界不分中西。而他心灵深处最感亲切的是中国文化。他尝试将各种艺术思潮与绘画媒材运用到水墨画中,为传统水墨注入新的生命力。

  从4岁开始就用泥巴捏菩萨,用粉笔在祠堂地上作画,画画是戚维义与生俱来的本能,加上后天独特的受教模式,他的作品被台湾历史博物馆前馆长何浩天评价,蕴含两种特质:一是大气磅礴的大气势,充满了动力的线条,以及毫不犹豫的墨韵;二是抱朴守真的真意境,流露出自然的感情,以及托物寄情的隐逸。多次邀请戚维义参展的大陆文化人士、中国社会经济文化交流协会副秘书长黄秀峰则评价说:戚先生向自然寻根,假借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来表达自己对乡土的情怀。

  连遇名师醍醐灌顶

  戚维义不愿多谈天分,他常津津乐道自己的奇遇,认为好老师的一句话影响学生一辈子,而他连遇名师。少年时,在一次书法展上巧遇前“监察委员”王广庆聊了几句。过了几天,王先生竟然给戚维义寄来公共汽车票,嘱他过去,教他书法。戚维义至今还记得王先生讲到书法的基本精神,“运笔要如拉住一匹奔到悬崖边的马,不让它掉下去。”一句话醍醐灌顶,令戚维义终生难忘。

  在台师大,著名画家溥心畲说:“画画不重要,读书才重要。”李泽藩老师则要求学生,须将“心里的感觉”表现在画作上。在美国,戚维义也遇到好老师,“他说,你们中国老祖宗讲究‘少即多’(Less is more),就是我们说的留白。在绘画上,他从不限制我。”年轻的戚维义将墙纸裱在地上画画,画得自由自在。到美国9个月后,他画的《浮海九月图》,水天一色,只有一艘小船在风雨中飘摇。画面虽简,意在画外,看得出“少即多”的影子。

  吃饭穿衣随遇而安

  戚维义的画,用色狂肆,构图立意,随心所欲;他的书法,阔大厚重,纯净自然。其作品中奔腾万钧之气势,自在自得之闲适,无不出自他本真的率性和随性。

  和戚维义聊天没有禁忌,年轻时捧着黄菊花去机场迎接未婚妻、考了5次才考取留学资格、艺术考古博士太难、读不下去等等糗事,他都讲得很开心。他也不懂设防,与人签约,直接在白纸写了名字、盖了印章,只叮嘱“别把我太太卖了”,让对方去填内容。很多人可能因肺癌晚期灰心丧气,又因从鬼门关走过大彻大悟,戚维义都不是。他太太说,动手术前一天,“看见他在床上写东西,以为在写遗嘱,结果一看,他在写笑话。”化疗时那么难受,他催着护士快一点,因为和朋友约好了一起吃饭……

  戚维义说,自己的人生观是随遇而安、逆来顺受。画画随性,没有草稿,没有理论根据,只是乱画。靠卖画为生很辛苦,尤其是戚维义说自己迎合不了时代,离市场太近,就受不了。40多年前,他曾向一位朋友讨教怎么画画,这位朋友说:“尽管自己画,天下自然有知音。”此言不虚,他的作品被越来越多的人赏识。1990年,著名画家刘海粟到访台湾,看到戚维义的字,特别到他家中拜访,称赞他“奇逸人中龙”。

  戚维义很喜欢一枚古图章,叫“喫饭穿衣”。他说,人生就是吃饭穿衣,自己虽没什么钱,但有房有车,生病还有得救。而老天留下他,就是让他多画画。他教聋哑孩子学画画,到庙里画,到医院画……他越来越明白庄子的话“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既然没有‘息我以死’,那我就继续画下去”。(孙立极 王连伟)

[责任编辑:齐昕]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