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湾,“替代役”是征兵的一种,但是如果你被征服役之后,可能被安排到到便利超市、锅贴店当店员,不知你觉得是何想法?最近台当局因为替代役人员可能去向问题,遭批判决策短视,役男沦为低薪劳工。
在台湾,替代役原是征兵制度的一种弹性作法,让某些被征者可以进入警察、环保、教育等公共部门服务,替代纯粹的军事操练。另一类需要专业的“研发替代役”,让硕博士进入科技产业工作,也是各界可以接受的变通之道。但最近台当局推出的“产业替代役”,却是进入超市、锅贴连锁店、宅急便、出租车队等无关公共事务的民间企业工作。台湾《联合报》29日发表社论说,这样的安排让人难以苟同。文章内容摘编如下:
职业本来无分贵贱,煎锅贴、超商结账、快递宅配、开出租车等,都是社会大众需要的服务工作。问题在,这样的工作为何需要替代役来担任?试想,如果役龄男子不须服兵役,他们很快就能找到这类工作;而且,不被兵役身分框限的话,所能领到的薪资还会更高。那么,台当局以替代役名目将服役男子廉价提供给企业使用,目的何在?
台湾就业薪资近年停滞不前,主要是由于经济成长动能减缓,加上“劳动法令”扭曲失当,导致雇主缺乏加薪意愿。此外,台当局决策短视,有时也是助长薪资市场低迷的帮凶。最近发生的“锅贴役”、“快递役”、“小七役”的替代役之争,说穿了,就是一个错乱的兵役制度滥用役男的例子。
替代役之所以被滥用至此,追根究底,是台当局推动“募兵制”失利,又无法消化征来的兵力,只好想方设法以变相手段安排这些过剩人力。落到现实,今天产业替代役的出现,就变成了“台当局征兵,然后廉价出租”的景况。从因果关系看,其实是台当局无法解决自己的问题,又要维持征兵的公平假象,只好让役男去给企业当廉价劳工。
表面上看,役男选择服产业替代役,比起一般义务役仅月领6000元(新台币,下同)而言,似乎可以拿到更多报酬。实质上,产业替代役至少必须签约3年,平均每月仅领取两万上下的薪资,其实就是22K一族。对于工作勤奋而有心求进的青年而言,耗费3年在22K的工作上,完全是不划算的事。
我们并无意责备这些企业剥削替代役男,事实上,企业每雇用一名学士替代役男,必须缴交28000元给台当局;然而,替代役男却只能领到19500元,其余8500元都要纳入“替代役基金”,作为台当局甄审、训练及其他程序之用。简言之,企业所支付的替代役费用,有近3成其实是付给了台当局;从某个角度看,这近3成费用就好像是台当局收取的“中介费”。试问:以征兵为名,却收取高比例中介费来出租士兵,台当局不觉得不妥吗?
这次所谓“锅贴役”的争议,情况显然很严重。第一,这涉及民众的从军义务与商用劳工界线的严重混淆;第二,军人被纳入与公共事务全然无关的劳动市场,这种“替代役”名目实太过勉强;第三,用比正常劳动市场低廉的薪资来运用过剩兵力,势必进一步破坏劳动市场的薪资行情,使台当局成为青年低薪的帮凶。
台当局若要一意孤行,自可把责任推给“前朝”,宣称新的替代役条例是马当局任内经“立法院”通过,蔡当局只是“依法”行事罢了。问题是,两年前“修法”时,虽然放宽了产业训储替代役的适用范围,却未曾演示过煎锅贴、送快递、当小七这类的离奇情境。今天,连台当局“行政院长”林全都觉得“怪怪的”,“内政部长”叶俊荣却辩称替代役不会去“煎锅贴”,难道他们是去当主管?台当局荒腔走板到此等地步,真是够了!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