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独”势力篡改真相是对历史的亵渎——专访台盟中央原主席张克辉
新华社北京2月23日电 取材台胞真实经历的电影《云水谣》谱写了一曲哀婉的时代悲歌。男主人公因躲避政治迫害从台湾辗转大陆,从此与恋人分隔两岸。编剧张克辉先生是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原主席,他还曾创作反映台盟创始人谢雪红生平的电影文学剧本。两部作品中的两位人物,都与1947年发生在台湾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密切相关。
70年前的那个早春二月,一位生活窘迫的女烟贩在台北街头遭到缉私警察殴打,引爆了一场台湾同胞反对专制统治、要求民主自治的反抗运动,史称 “二·二八”事件。
70年后的今天,年近九旬的张克辉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再忆往事,感慨万千:“这一台湾同胞争取合法权利、要求当家作主的爱国正义运动,与当时大陆民众的反饥饿、反迫害、反内战运动相呼应,汇聚成全国同胞爱国民主运动的洪流。但是,‘台独’势力长期篡改事实真相,将‘二·二八’污名为‘台独先声’,是对历史和受难者的极大亵渎。”
“要谈‘二·二八’,须从抗战胜利、台湾光复说起。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终于摆脱殖民统治,回归祖国怀抱,台湾同胞欢欣喜悦,压抑了半个世纪的爱国情怀迸发出来,满怀着做堂堂正正中国人的自豪感,憧憬着美好社会和幸福生活。”张克辉说。
张克辉1928年生于台湾彰化,他在关于故乡的文章中回忆祖国宝岛光复时的情形:火车站广场上,人们放起鞭炮,庆祝抗战胜利,许久不见的舞龙、舞狮也出现了。他和同学们挤在欢迎祖国军队的人群中,激动地等待庄严的时刻。火车进站时,“祖国万岁”的口号声此起彼伏。他还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和同学们纷纷购买了教材,积极学习普通话,充满了爱国热情。
“然而,国民党当局接收台湾后,军政风纪败坏,治理无方,导致社会秩序混乱、经济发展停滞,让民众越来越失望。最终,‘二·二八’事件的发生激起台湾同胞奋起反抗。”张克辉说,当时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和台湾都施行专制独裁,“二·二八”事件不是孤立的,既与大陆各地民众的反抗斗争相呼应,也得到了大陆正义力量、进步人士和广大民众的声援与支持,这深刻反映两岸同胞始终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老人说:“‘二·二八’事件发生前后,台湾社会的主流思想始终是爱国的。年轻学生对大陆发生的事情十分关心,经常上街声援大陆各地风起云涌的爱国民主运动。岛内没有人在正式场合宣扬‘台湾独立’,因为大家觉得那是荒谬的想法。两岸都是中国人,怎么可以独立!”
“‘二·二八’的目的是反对专制贪腐、要求民主自治,参与抗争的组织和民众从未提出任何自外于中华民族、另建独立国家的诉求,也不是出于省籍矛盾和文化冲突。”张克辉说。他还回忆起一段亲身经历:那是1947年3月,“二·二八”事件的影响已蔓延到彰化。他和同学在街上遇到流氓欺负一位外省籍女教员,立刻与路人们上前制止。流氓狡辩说外省人是贪官污吏应该被教训,这种蛮不讲理更引起大家一致的愤慨。后来,被解救的教员还邀请张克辉和同学到家中做客,以表达感谢。
真相不容篡改,对于民进党和“台独”势力长期将“二·二八”歪曲为“外省人杀本省人”“本省人反外省人”,张克辉深感气愤:“他们为谋取一党一己之私,恶意践踏‘二·二八’历史事实,宣扬‘二·二八’是‘台独起点’,这是毫无历史依据的。他们借此事件挑拨省籍矛盾、煽动两岸仇恨,目的是要分裂国家,这是与‘二·二八’事件抗争者爱国爱乡的理想信念背道而驰的。”
1948年,向往祖国大陆的张克辉毅然西渡,考取厦门大学,却从此与亲人咫尺天涯,父母离世也未能返乡奔丧。因为特殊的经历,他将自己和许多相识台胞的真实故事写成了文学作品,字里行间萦绕着浓浓的乡愁与感伤,更饱含着炽烈的爱国爱乡情感。
2007年,张克辉创作的电影文学剧本《啊!谢雪红》面世。这部作品与“二·二八”事件有着深刻联系。1947年11月,谢雪红等一批从事爱国主义运动的台湾省人士在香港成立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简称台盟),许多创盟成员曾参与领导“二·二八”抗争。
“谢雪红在‘二·二八’事件过程中提出四点主张,其中一条是反对内战,这把‘二·二八’事件同祖国大陆发生的民主运动联系起来了。”张克辉说,“武装斗争失败后,谢雪红与杨克煌、苏新等‘二·二八’起义骨干组建台盟,一个重要主张就是拥护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反对对中国领土台湾进行殖民地化的‘托管’或‘独立’。”
令人气愤的是,不久前岛内“独”派分子竟将谢雪红说成“台独先锋”,还立下所谓的纪念碑。谈及此事,张克辉痛斥说:“这种污名化的做法极其卑劣,为人不齿!”
“两岸同胞尤其台湾民众应正确认识历史真相,进而看清民进党和‘独’派势力歪曲历史、误导民意的险恶目的及其危害性。”张克辉指出,“台独”势力及其分裂活动是两岸关系的最大障碍,是台海和平的最大威胁,是台湾社会的最大祸害。坚决反对“台独”分裂,才是对“二·二八”事件最好的纪念;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才是对“二·二八”受难者最好的告慰。(记者赵博、陈键兴)
[责任编辑: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