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台北年货大街。 陈晓星摄
市集美食都可品尝。陈晓星摄
市集请教养花妙招。陈晓星摄
集市在台湾叫市集,这不仅是两岸之间字面的差异,从形式到内容也多有不同。市集不仅限于乡镇和农产品,而是大都市里农产、文玩、文创产品无所不包的主题市场;消费者也不仅限于婆婆妈妈,而是各行各业、老少咸集,特别受到文青的宠爱;市集不仅是一买一卖,还兼具社区文化、城市特色、社会救助的功能。记者在台北一家农产市集看到一个超大冰柜,每天收市后,有摊商把卖剩的菜品、瓜果整理干净放到冰柜里,让慈善机构的志愿者当晚收走,免费发放给贫困人家。这样一个带冰柜的市集,标志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市集从诞生起就是最接地气儿的所在,最贴近升斗小民,但随着超市、连锁便利店的发展,市集在台湾曾沉沦下去,特别是传统菜市场,沦为脏、乱、臭的底层,难以吸引高大上和年轻人进入。那么,市集是如何扬眉吐气成为新宠的呢?当下台湾的市集长啥样呢?
30亿给菜市场“美容”
台湾当局近10年投入30亿元新台币改善全台500多家菜市场的硬件,水、电、摊位、建筑整体翻新美容,各菜市场成立自治性质的委员会,自纠自察,改善经营中的卫生习惯,让传统菜市场变身为明亮、整洁、五彩斑斓的农产品市集。吸引新一代商家进驻,更吸引了年轻消费者。
此举并非形象工程,而是有活跃经济的考虑。近些年台湾经济发展遇到瓶颈,低薪、失业、贫困家庭骤增,在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前,人们自然从传统行业中找饭吃。市集门槛低、商机多、中间环节少,可以吸纳不少人再就业。发展市集,能解决不少中低收入家庭的生计。
市集还给农民增收提供了平台。记者在台北采访过的农产品市集“希望广场”,缘于“9·21”大地震后,震区农民陷入生活困境,台湾农业主管部门为了帮助农民销售农产品,在台北划地,免费提供给农民摆摊,希望给他们重建生活的希望。刚开始时,市场只开放给受灾7县市的农民,消费者也是因“义买”而来。但农民诚信出摊,货真价实,还时不时带点城里人不认识的小产量农产品,给人以“淘宝”的惊喜。“希望广场”渐渐形成直销、绿色、安全的品牌,发展成为优质农产品市集。
时尚元素给市集增值
环境美了,内容也要讨好才能门庭若市。台湾的市集不仅是一买一卖,而是可学、可看、可吃、可玩。以“希望广场”为例,广场每周六、周日开市,由各地农会轮流做东主办,因此摊位和产品很少重复。在这里可以看尽台湾农产,莲雾、释迦、三星葱、龙须菜、高山茶、鱼丸、稻米,都带着田野的气息,不少产品还标注着生产者“产销班”名址,成为“有机”的保障。市集举办农产品讲座或拍卖活动,周边有小吃摊位,也都是农家自制,肉粽、烤香肠、鱼丸汤、天妇罗、冰沙,真材实料,现吃现做,就算中午有约好的大餐,也有不少人会在摊前位的木桌前坐下来,吃点喝点,找找农家饭的怀旧感觉。逛市集就像一次小旅行,有恋人选择在此约会,吃吃喝喝,向卖家请教怎么泡茶怎么炒菜,好像实习家庭生活。
现在台湾的市集不仅接地气,同时也非常时尚。比如台北南门市场已提供快递服务,有的人过年时将整桌年菜在这里快递回家。记者还在一个市场的肉摊前看到二维码,摊主鼓动记者扫码,扫后能看到当天所售猪肉的“履历表”,哪家饲养、哪家屠宰、不同部位的价格,清清楚楚。摊主很年轻,本来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坚决不接手老爸的摊位,但市场改建后,他子承父业,把二维码带入了摊位。记者常逛的台北永春农产品市集,到了周末变身为二手市集,借用西方跳蚤市场的模式,给每家都有的剩余物资找出路,那些旧物带着生活的痕迹,就算不买,也很有看头。
台湾经济部门、农业部门负责市集的管理,他们提出“活化经济、推广绿色”的口号,经常举行评比、票选活动,标准可不仅仅是数字,而是绿色、文化、公益、诚实经营等元素,推动市集增加内涵。
主题市集多元选择
除了传统菜市场改建外,台湾的市集都是擦边抽空利用的,如展馆、停车场、假日校园、城市空地,甚至包括台北市政府的一楼大厅。市集大多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专业团体主办,每个市集主题鲜明,农产、文玩、文化创意等,分门别类,没有杂乱之感。最传统的是农产品市集,还有各种主题市集,包括玉市、花市、年货和应季市集。比如每逢秋天,知名景区野柳会开办活蟹市集。野柳靠海,海产品丰富,有不少台湾知名海产,像万里三点蟹、花蟹、石鲟等。不少人到这个市集不是来买蟹,而是来吃蟹的。三五好友或一家人面向大海,吃蟹小酌,是秋日里一大乐事。市场还会定期举办各种活动,介绍海产品知识,推广环保观念,告诉消费者现在的渔民如捕捞上小螃蟹时,会将它们放回海中,打鱼吃蟹都不能忘记可持续发展。
花市一直是台湾人的最爱,各种节庆都少不了鲜花助兴,大多数台湾人都喜欢用鲜花来点缀家庭。聊天时问到爱好,十人有六七会答“种花”。台北“老字号”的花市当数“建国假日花市”,已有超过30年的历史,无论是买花、看花还是学习种花,人们都会到花市来,而且很少有人空手而归。鲜花、盆栽、盆景、园艺用品,一摊接一摊,摊主都谢绝拍照,因为不少花都是有知识产权的。但如果聊天,特别是你选购后再聊,摊主很愿意开讲,护理、摆放、花语都讲得明明白白,如果养得不好,下周拍张照片去,摊主会免费“看诊”,往往说中要害。
建国花市对面就是建国玉市,这可能是台湾最贵的市集了。曾经陪着一位大陆的行家“扫货”,但行家收获不大,据他说不少货是来自大陆的,并没有价格优势。因为买气不高,摊主也相对淡定一些,问一句答一句,砍的价格不合适,笑笑就不理人了。但逛可自由逛,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可以逛个半天。
台湾第一个玉市集是台北的光华观光玉市,别看也是摆摊,据说曾有日交易额过千万新台币的风光。现在附近有个光华电子商场,看电子产品的人远远多于看玉的人了。
一进入腊月,台湾各地都会办年货市集,也称年货大街,高低贵贱的货品比肩排列,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你找不到的,海参鲍鱼、零食小吃、米面茶油、玩具摆件,应有尽有,人们挤成一团,一位台北的朋友说,不到年货大街挤挤就不像过年。
文创市集年轻人试水地
文化市集是近10年在台湾兴起的新形态,买家卖家以年轻人为多。产品以设计新巧的日用品、文具为主。拐杖形的茶包,有趣又不会滑落;三明治的削笔刀,吸引孩子自己动手备好文具;蛋糕形的肥皂,给女孩子的生活增添了色彩;青花瓷的U盘,将文物之美呈现在现代用品上……这些产品大多不是生活必需品,却深受追求个性和美感的年轻人喜爱,这样的市集也体现着城市的生活品质。
台湾多年前就提出文化创意的概念,从政策支持到人才培养都行之有年,现在每年有约万名创意设计专业的毕业生走向社会,他们成为文创市集的主力,在这里展示才华、积累经验、试水市场。台湾从北到南到处都有文创市集,台北的西门红楼创意市集、天母创意市集、政大创意市集都令人赏心悦目,买卖更成为拼创意、觅知音的过程。在这些地方卖东西赚不了大钱,但能赚大机会;而买东西呢?绝无撞衫、撞包之扰,还会赢得“有品位”的名号。
不同于传统市集的功能性,文创市集提供消费潮流的走向,呈现设计水平和当地的文化元素,是文创产业发展的地基。现在,台湾各地的文创市集都渐渐成为旅游点,满足游客游、购需求,体现设计带动商机的效应。当物质生活丰富后,人们自然会追求个性和精致,这个市场就属于创意市集了。
台湾的市集已把消费和社会、文化融合在一起,成为社会面貌的窗口,有人说市集比夜市更能体现台湾的大众文化,此言极是。 (本报台湾特约记者 小星)
[责任编辑:齐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