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再起 翰墨京华——王士仪书法展”将于9月3日至12日在时间博物馆盛大举行。展览汇集王士仪书法作品60余幅,借古语“得书都在字功外”之意,力图突出表现王教授“骨法用笔”之度。
本次展览以艺术家个人独创行草为主,展出内容包括文学、哲学、儒释道三宗;艺术、诗词以及他个人诗作,旨在藉书艺介绍中华文化,寻对于传统书法艺术表现的更多感动。
王士仪认为,临摹是创作的必经方法与过程。从描红到一家、一体、一派;从完全不像,经过日渐功力,到完全像,再到不完全像,所谓“似也不是,不似也不是”到不似之似的自修历程,本人称之为面秀、骨秀、神秀,到最后能成为真正书家的大化等四个阶段。在我国传统书法家,往往滞留在仿摹(背摹、意摹)阶段,就算是成功的书家了,近千年的馆阁体派书家无一例外。实质上,还是属于摹仿的范畴。一旦依赖临摹对象,在作品的背后,就有个影子的呵护。不仅可以减少批评,且可赢得相类智商者的认同与赞赏。不自觉的,至少已沦为自己临摹对象物的技工巧匠,这就是历来所谓的书家。他们并未呈现出属于自我性格的大化境界。他们的成果与本人所为真正达成“前无古人”的艺术家,还有一段望而不可及的遥远距离。这就是为什么要把董其昌这类大家丢掉的理由。
如此来说,临摹到底是什么?他的功能又是什么?这是本质之问。我想提出对临摹到创作的个人看法。在书法上,临摹,我认为是一种主观审美认同。一位学习王字的人,比如梁武帝、陶宏景,到唐太宗喜好王字,是经过自己审美的辩证,而到认同王字所构成的美。至于因为一时制度或其他因缘,而非起于自己的认同,就跟写王字的人,是说不出个缘由的;事实上,是一代一代的盲从。一旦自己认同王字,而又认为写得王字精髓时,一定感到内心深处的满足;既然满足了,根本下意识的无意于改变。比如曾克耑,在卅岁已经从褚字或瘦金体中另成一格,到他八九十岁一直不曾有所改变。或许满足自己的审美;或许受限于别人只要求这种风格,所以无法任意的改了。这种情况称之为:自己的手为鬼所缚。
那么,将如何让自己挣脱手上鬼的束缚呢?依个人的认知就是在审美上认同另一种,而取代原先的一种。比如以魏碑取代王字。正如何绍基以魏碑《张黑女》取代唐楷法的颜真卿。如果在主观审美的认同成长中,又想挣脱手上魏碑的鬼,就再找下一个更大的认同,传统愈大,认同的成果也愈大。如此,由一家到一家;一派到一派的不断认同中,提升创作审美的成长。到达这个境界,试问,我们还会欣赏当初学习大欧《皇甫诞》是唯一的美吗?令人怀疑的是那些能临摹数十家的书家,也是一次又一次;一家到另一家;一派到另一派的“认同”为什么还是被称为copyist呢?这类书家只能说他不是每一次的审美认同,只是增加一次技巧罢了。自夸擅长几十家者,所谓束缚手上几十家的鬼者,而只能算是几十种技巧而已。相反的,本人所指审美的第二次认同,是将第一次认同笔法成果成为第二次笔法成分的一部分。一次增加另一次的经验与认识;下一次认同传统愈大,则创作的成果也愈大。扩大认同范畴的大小,就看认同层次的认知深浅而定了,这种思想是奠定创作的根基。
[心声再起翰墨京华——王士仪书法展]
展览时间:2016年9月3日至12日
展览地点:时间博物馆(北京市东城区鼓楼东大街298号,时间展厅)
开幕式时间:2016年9月3日上午10时
主办单位:保利艺术博物馆
承办单位:北京东方保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协办单位:北京保利艺术中心有限公司
台湾辜公亮文教基金会
[责任编辑:卢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