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医药大学的台生与大陆同学出游时亲密无间的瞬间。 杨 杰提供
如果没有特别问起,在大陆高校校园里,很难分辨谁是大陆学生(通常简称陆生)、谁是台湾学生(通常简称台生)。越来越多的台生,到大陆高校就读。从陌生、好奇,到相识、相熟,这些来自海峡彼岸的年轻人,成为两岸交流中的特殊群体。
学中医、学古文,到大陆才是最好的
4月初,北京中医药大学在网站上贴出了2015年台港澳侨本科招生计划,其中台湾籍学生免试入学名额20名。
从2005年8月开始,台生到大陆就读,就与陆生享受同学费、同住宿等同等待遇。台生到大陆就读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样,可以参加港澳台联考,可以凭借台湾的学科能力测验(简称学测)成绩申请免试入学,还可通过大学学历申请试读,或者参加大陆某所高校的单独招生等。10年前,到大陆就读的台生每年只有1000人左右。2008年以后,两岸往来愈加密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大陆高校就读的台生近1万人。
杨杰在福建中医药大学中医学读本科一年级。他说,他自己家里从事医疗科技,爸爸希望他学医后可以回来帮忙。虽然台湾尚未认可大陆的医学专业学历,但台湾学生到大陆选读中医的仍占相当大的比例,广州中医药大学有的班级全班60多名学生,台湾学生就有20多位,他们认为到大陆学中医更正统。
张祐睿现在北京清华大学中文系攻读硕士学位。他决定到大陆读书,因为“研究古代文学,还是应该回到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的大陆”。而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王正选择到大陆,则认为大陆的国际关系专业比较强。
同在北京大学攻读博士的张立齐则走了一条曲折的路,他念大学时读的是理科,金融危机后公司不景气,就想再读个学位,于是到金门就读大陆研究所。“当时正好赶上了两岸交流大潮,指导老师经常去大陆开会,让我了解到大陆的新变化。”也是那时候,他发现台湾对大陆的研究还是比较偏颇的,便决定到大陆学习。
还有不少台生是为了到大陆就业而到大陆读书。今年3月,台湾一家电视台曾做过一份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台湾20至49岁的青壮年受访者过半认为,在大陆就业的薪水与发展较台湾好;20至39岁的年轻人1/3想西进大陆发展。5月,中国华艺广播公司公布了一项网络问卷调查,在回答“为什么来大陆求学就业”时,超过1/4的受访台生选择了“大陆的就业或发展空间更好”。
他学会了“斗地主”,他参加了“最爱是中华”
到大陆高校读书,“进门容易出门难”。与大陆学生相比,台生入学门槛相对较低——港澳台联考,主要竞争对象是港澳台学生,压力比大陆学生小得多;以台湾学测成绩免试入学,同等成绩进入的也是大陆相对较好的院校。不过,王正说,即便入学的条件不同,入学之后,台生和大陆学生是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平时作业、考试、评分都一视同仁的,包括毕业论文都是一样的,台生压力可能更大。
台湾《旺报》去年曾刊发一组在大陆高校学习的台生的经历。其中一位来自嘉义的余承浓,此前就读台南私立兴国高中,大学选择到位于广州的中山大学就读,一度从早上8点开始到晚上9点35分,一天上了15堂课,彻底脱离舒适生活。而就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的宋宇翔,则忙到开学两个月没出去玩过,足迹最远的地方是校门口咖啡馆。《旺报》称他们是“不愿在台湾享受安逸的学子,赴大陆高校求学接受压力挑战。”
“没来之前,身边的朋友都觉得13亿人的中国大陆竞争实在太强了,去中国大陆读书压力会很大。”杨杰说。不过,当他独自一人到了福州,发现学校的生活比他想象的好得多。台湾的学长学姐带他办了银行卡、手机卡,班上的同学、老师也都特别关心他,甚至食堂的饭菜也比想象中好吃。当然,“中医很不好学,背的东西非常多”,但他鼓励自己,“竞争压力大,会让人发挥自己被隐藏的潜力”。
除了学习课程之外,适应乃至融入大陆的校园生活也是一关。杨杰很快和大陆同学打成一片,结交了一群好朋友,甚至学会了打牌“斗地主”。他们玩得很好的一群朋友组了一个团,团名就是“斗地主”常用语“炸死你”。
蔡志鸿在台北大学上学时曾创立过一个社团,到北京清华大学攻读博士后,因缘际会,碰到一个清华美院的毕业生,发现他也爱写诗,两人一拍即合,联手创立了一个小众的现代诗诗社。“后来还出了一本合集,这里面只有我一个台湾人。”
台湾背景到底有什么影响?确实有台湾同学想加入学生会,但大陆同学一好奇,就退缩了。张祐睿说,“其实只要你愿意做,大陆同学是很欢迎的。”他在校学生会待过两个部门,做过清华研究生报,甚至还参加了“一二·九”大合唱。不仅如此,张祐睿今年年初还参加了贵州卫视的“最爱是中华”——一档比拼中华传统知识的竞赛节目。张祐睿觉得,他受邀的原因恐怕还是台湾人的身份,因为节目给他打出的标签是“宝岛国学才子”。他笑说:“我宁可这样,也不要打清华的旗号,以免丢脸。”
住宾馆、买车票,曾遭遇身份尴尬
当然,生活中总会有很多意料之外,台生们也会遇到身份的困扰。张祐睿说,他有3次宾馆不让住的“遭遇”。在一家经济型连锁酒店,“北京、天津、上海各有一次,我用的是台胞证,他们说我是外宾,不能接待。”
王正说,他学弟的遭遇更夸张。那还是2009年,学弟沿着长城从东往西走,在北京郊区一个小饭店求宿。没想到,店家一看台胞证,直接打电话到派出所。派出所很紧张,立刻开了两辆车,把他们送到一家四星级酒店。
张立齐说,对此他能理解,“如果住很小的旅店,怕台湾人出事,会引起政治动荡。而且很多大陆人认为,台湾人很有钱。”他说,这种刻板印象是不对的,过去很多是台商,但现在很多是背包客。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让生活越来越方便。但持台胞证的很多台生,倒体会了不方便。比如,坐火车实名制后,台胞证就不能自助买票了,必须持证件去柜台买票。蔡志鸿说,我们开通支付宝、余额宝,都没办法在网上认证,只能靠人工办理。
张立齐参加支教时,也遇到类似问题。“我下学期要去参加支教团,因为没法用台胞证号登记,只好先在网上编了个假的身份证号。登记完后,再从内部改证件号码,不然无法完成登记手续。”
不想,采访几天之后,第七届海峡论坛便传出好消息:台胞往来大陆将免予签注,并有望实施电子台胞证,也就是可以自助通关的卡式台胞证,届时很多尴尬遭遇可能都不会重演。杨杰说,免签太好了,以往签证太麻烦。张立齐则期许“未来有更多的政策能使两岸交往更便捷。”
多了解,多理解,担当起交流的使者
无论承认与否,台生都是两岸交流的特殊群体。初接触的过程中免不了碰撞和误会,而消除误会最好的方式便是多多了解。在中国人民大学做交换生的陈冠妤说,她到大陆来之后,有台湾朋友问她,大陆人是不是很没水准。她说,不能说没水准,只是因为每个人背景不同差异较大。她举例说,在台北地铁里很挤,不小心碰到了,大家会一直道歉。在北京地铁,她被碰到,对方却好像没发生一样。她也碰对方一下,结果发现对方完全不理会。相处时间长了,陈冠妤发现,不存在谁对谁错,只是各地性格、习惯不同。她觉得北方人比较直率,跟他们做事不需要婉转,反而“有时会觉得是我们太委婉,太重礼节了。”
张祐睿也说,网上有这样的段子,说台生看到陆生上完厕所没冲水,会说他太没有素质,但是大陆同学说,自己是农村来的,没见过抽水马桶,不会用。他说,“我们去支教过,有的地方确实没这个条件。比如我去贵州的偏乡支教时,第一次遇到没有路灯的村子。最后一天,他们是拿手电筒送我们出来的。”
王正说,朱云汉教授的《高思在云》写得非常好。其中讲到,台湾学生要如何认识中国大陆。他说,要记住三点:第一,大陆非常大;第二,大陆非常大;第三,大陆非常大。因为大,地区间差异大、城乡发展不均衡,很多问题只要从大陆非常大这个角度来看,就见怪不怪了。王正认为,相比较其他台湾人,他们更理解大陆。他觉得台生可以作为两岸沟通的桥梁,“扮演使者的角色,把我们的观察认识传递给台湾。”
事实上,不知不觉间,大家已经在这么做了。来自高雄的蔡志鸿说,受到当地媒体负面报道的影响,自己的亲朋好友总担心到中国大陆人身安全没保障,衣食住行都令人担心。“我之前在美国留学两年,已经接触了不少大陆人,包括交了一个大陆女朋友,对大陆多了理解。我就用在美国的具体例证说服亲友。大陆不仅有很好的市场,也是更高的平台,可以接触到全世界的牛人,不仅是华人。”张立齐则说,自从他到北京上学,“已经说服周围的朋友来看看走走。看到大陆的一些发展状况,他们的看法已经开始有改变。”
[责任编辑:杨健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