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家、老兵后代刘台平
助力抗战老兵赴台寻袍泽
4月8日,台湾作家刘台平结束10天的大陆行,从厦金“小三通”返台。这个“台湾老兵的后代”,利用清明假期,跟随大陆“老兵之家”的抗战老兵、老兵后人及志愿者,赴多处祭奠往生的大陆老兵,感受风雨无阻的战友情。
返台前,刘台平接受了导报记者的采访。他透露,这次回台后,他有一个任务,就是为大陆老兵踩线——包括潮汕、长沙等地的老兵,准备在今年夏天合适时间组织大陆老兵赴台寻袍泽,带去原乡的关怀。今年适逢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两岸都会盛大庆祝,身为一个公民记者,刘台平会持续努力呼吁及报道这个议题。
人物名片
刘台平,曾任台湾中时报系记者,后创办出版公司,近年频繁往来、走读两岸,著有《珍藏二十世纪台湾》、《遥远的枪声》(衡阳保卫战纪实)、《眷村》、《自由之魂》等作品。近年来也常上电视当嘉宾。
老兵是一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刘老师,从2012年写《眷村》开始,您一直都在关注老兵?
刘台平(以下简称“刘”):是的。我是台湾“外省第二代”,是出生在台湾的四川人。我父亲是1949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到台湾的,他是部队里的军医,所以我也是“老兵的儿子”。一直以来,老家对我来说,既清晰又模糊,这种两头落空的感觉,像漂浮在空中,我觉得我们是“无根的一代”。后来往返两岸多了,我把自己定义为一个“两岸人”。
记:您去年还以“关怀大陆抗战老兵系列报道”作品获得台湾第18届两岸新闻报道奖。是什么促成您做这组报道的?
刘:我因为这个专题到了大陆,在老兵的带领下,才逐渐了解到他们是个不该被遗忘的群体。据统计,在大陆的国民党抗战老兵,如今幸存者仅3000多人。
事实上,这些抗战英雄们,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大陆,都没有得到他们应有的尊敬。大陆对老兵的关怀意识,更多是把相关资讯抛到网上,并没有意识到要为其做出非常有意义的记载,所以我就做了这样系统的整合。
为抗战老兵台湾行“打前哨”
记:所以您这次跟大陆老兵们重走“国共合作之路”?
刘:我3月27日从台北到厦门,随后往粤东走,到潮汕、揭阳、梅州等地,再折返经深圳、广州、郴州到长沙,4月5日在岳麓山云麓宫,参加长沙会战阵亡将士祭奠。活着的老兵祭奠死去的老兵,场面令人动容。尤其大陆地域大,老兵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总是舟车劳顿,虽然大家年事已高,有的行动都不便了,但还是说“爬也要爬到战友跟前去”。
这次的见闻我回台湾后将做梳理,成文发表,让更多人知道这些老兵,不管是“国军”还是“共军”,他们都是中国人的骄傲。
记:大家怎么看待您这个“台湾老兵的后代”?
刘:老兵们对我表示很欢迎,尤其是我写了很多关于抗战的书,他们都读过,觉得感同身受。而“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也让我很感慨,大家真的是出钱出力出爱心,这是台湾没有的。
这次大陆行,很多老兵及其后代都希望在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的日子,和在台湾的老兵进行组织性的造访,我刚好是台湾老兵的后代,大家希望我能帮忙踩点,将台湾行的线串起来。我回台湾后,会通过各类型的同乡会做准备工作,争取早日成行。
借助抗战拉近两岸同胞的心
记:听说您这次还跟台湾著名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总编导陈君天同行?
刘:陈老先生今年已经75岁了,我也60岁了。两位老人风尘仆仆,争取把《一寸山河一寸血》这部反映中日战争的纪录片在大陆电视台播放,让更多大陆民众看到。现在看来,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两岸媒体更拉近了距离,很多电视台对此表达了浓厚的意愿,希望能以此为骨架,再做增添。很高兴看到,借助抗战拉近了两岸同胞的心,大家的向心力也越来越强。
与此同时,我之前在台湾出版的一些关于抗战的书籍,像关于长沙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及常德会战的,很多大陆出版社也感兴趣,正规划在大陆出版。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海峡导报记者 陈成沛)
[责任编辑:李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