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北市一家逼仄的包子铺里,一场草根慈善实验正在进行:蒸架上摆着猪肉、芝麻等各馅包子,其中一些已被好心肠的顾客买了单,只等着被赠予某个饥寒交迫的陌生人。
这家“广记馒头包子”位于以夜市闻名的通化街,在这里,不管是乞丐游民,还是生活拮据的普通市民,都可以免费享用到一顿热腾腾的包子大餐。这场“你吃饭,我买单”的背后,许多资助人都是素昧平生的顾客。
“一些客人买包子时会多付两三百元新台币(1元人民币约等于5元新台币),偶尔也有掏几千的。很多是熟客,很信任老板的为人。”一名店员告诉记者。捐款人的名字被记录在店中一张“爱心待用餐”的海报上,许多不愿意留下名字的顾客则用“善心人”代替。他们的捐款被折算成待用餐的数量,密密麻麻地写在海报上。
“待用餐”源于意大利的“待用咖啡”:人们在咖啡馆消费时可以额外购买咖啡,留给那些有困难的人士免费享用。这种由餐馆搭台、顾客参与的慈善形式在去年经由媒体报道后风靡台湾,许多小吃店和餐馆纷纷推出“待用凉面”“待用粥”等种类繁多的待用餐。
在台湾待用餐相关网页上,登记了400多家提供待用餐的餐馆,分布在台湾各个县市。页面的运营者告诉记者,目前仍有许多店家陆续加入待用餐点的行列,许多餐馆加入了大型慈善基金会发起的待用餐计划,同时亦有不少店家选择独立运营。
相比“捐钱捐物”的传统慈善形式,“待用餐”对于普通民众有其特殊的吸引力。“用善款建医院和养老院很难庇护到城市角落里的穷人。”广记的老板黄进吉说。但小吃店遍布大街小巷,在这里,爱心能直接送到受助者的“胃里”和“心里”。
黄进吉有时也会骑摩托前往流浪者集中的街道发放包子,每次都能发出100多个。不过由于发放的数量太多,超过了顾客捐助的额度,因此黄进吉也会自掏腰包。“有能力帮别人说明自己有。”黄进吉对此感到很欣慰。
不过,如何让更多人知晓待用餐,并且愿意来捐助和领取,是许多待用餐提供者如今面对的一大难题。在台北,一些餐馆反映“捐助的人多领取的人少”,或是“捐助的人少领取的人多”。
一位凉面店老板说,去年经媒体报道后陆续有人慕名前来购买或领取待用餐,不过之后就越来越少,店家无奈只得作罢。
位于台北济南路的蒙呷食堂去年响应网络号召,在餐馆外摆了个小黑板,只要学生从上面取下一个磁铁标记,就可以进店领取一份价值50元台币、有蛋有蔬菜的待用咖喱饭。
“大概是因为顾及自尊,真正来领取的学生很少。”老板朱柳哲说,虽然通过附近大学学生会进行宣传,希望吸引家境贫寒的大学生前来就餐,但应者寥寥。如今蒙呷食堂靠着零散的捐助和老板自掏腰包,仍坚持每周送出数量不多的待用餐。
“最大的问题是如何找到一种可持续的运营模式。”朱柳哲说,希望能得到企业的赞助,为自家的待用餐找到稳定的资助者。他也期待,在待用餐满足受助者的“一时之需”后,各方共同努力,真正解决他们的吃饭问题。
黄进吉也有同样的想法。虽然坚守“只要有能力的话还是会做下去”的信念,但他还是吐露心声:“心里还是希望有一天不用再做这样的事,再没有吃不上饭的穷人。” (记者姚远)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