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签署了4个多月,至今没有正式实施。吊诡的是,阻力来自台湾——看起来更需要的一方。
不管承认与否,这确是事实:大陆方面顾念同胞情深,签署服贸协议时颇有让利,对台湾的开放程度甚至优于与港澳签署的CEPA。不想,台湾内部的反对声浪经久不息,据台湾“陆委会”9月所做的调查,45%的受访者不支持签署两岸服贸协议,只有40%支持。相信很多大陆人不能理解,以美发行业来说,海协会长陈德铭曾表示:台湾2300万个头是向大陆美发业者开放了,可是,大陆13亿个头也向台湾美发业者开放了。谁更划算,一目了然。
为什么两岸会有这么大的落差呢?某些民进党人没起好作用是其一。签署一项自由贸易协议,一定有受益者、有受损者。一般来说,受损者通常是相对落后、弱小的行业、企业,不讲优胜劣汰,弥补它们的损失,付出代价也最小。同样,两岸服贸协议实施一定会冲击某些台湾业者,民进党愿为他们发声无可厚非,但是站在维护弱者利益的角度,还是只图一党之私、浑水摸鱼,却有分别。前者需要专业分析、客观表述,立足于务实解决问题;后者却通过夸大言辞,放大人们心中的恐惧,获得支持。目前看,民进党更近似于后者。
有例为证。在两岸服贸协议签署不久,台湾和新西兰也签了一份贸易协议。据当地媒体报道,农业主管部门推估,台湾因此受影响的农业产值每年超过30亿新台币。结果,民进党相关人士不但没有反对两岸服贸协议时的义正辞严,连温婉提醒重视农损的话都没有。因为和新西兰商签的协议,没有政治油水可捞,不值得花力气。
当然,台湾民众对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不表支持,更深层原因还在于台湾经济的持续低迷。台湾目前的平均薪资水平已经退回到16年前,十几年的经济不振,对中下阶层的侵蚀更为严重,他们抗击风险的能力大为降低。没有这个因素,民进党的煽风点火,不会那么奏效。因此,两岸服贸协议要在台湾获得更多支持,必须要解决这些民众的忧虑。一方面,相关政府部门要有清晰的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台湾鸿海集团董事长郭台铭近日表示,大企业有责任和义务协助中小企业度过冲击。这句话说得很好,大企业可以借此提高社会信誉,也避免外界猜疑协议“图利富商”。
实际上,台湾服务业在很多领域都占据优势,大陆服务市场又处于快速发展期,两岸服贸协议实施一定有助于台湾重振经济。或者更保守地说,开放不一定带来进步,但自闭一定更加落后,在经济持续低迷后,这是台湾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责任编辑:周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