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的那一边,有着亲人,有着跟妈妈同姓同血源的众多亲人”,台湾《旺报》3日刊文《我想回河南》,作者回忆了随父亲回河南探亲的一段经历,称“我好骄傲,这是我的家乡”。
文章摘编如下:
我的父亲来自河南省,18岁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日后勤奋自学考上军医,退役后,白手起家在花莲开了间诊所。
我的儿时记忆,每逢假日早饭,父亲总要说上一段他在逃难时,如何饿着肚子想办法活下来的故事,让我们孩子们知道,要懂得珍惜今天吃得饱、穿得暖的生活。父亲也常说,以后你们的未来在大陆,大陆太大了,人口太多了,将来会有出头的一天。
周六的下午,家里电视机播放的总是父亲爱听的平剧,台南长大的母亲后来也耳濡目染,对平剧略有研究;若是父亲看到上演《四郎探母》,当四郎跪在杨母面前时,他常会偷偷跟着掉眼泪,只有我母亲看到,也只有我母亲知道父亲是多么地想念奶奶,她总说:“没看过这么想念家乡的老芋仔。”
因此,一开放探亲后,我父母马上规划返乡行程,买了手表、金戒指等等贵重物品,带着开心又沉重的心情回到河南。我的大爷(伯父)是村里的穷人家,我父亲的归来,对他们来说除了是新奇,也是一种光荣。
返乡的隔天,天未亮,我父亲自己一人跑去田里,哭着跪在爷爷奶奶的坟头,久久不起;奶奶在开放探亲的前几年才过世,临终前始终念念不忘她在台湾的小儿子。而我的父亲,也已过世12年了,在父亲最后的几年,因病痛而常放声大哭,喊着“我的娘呀!”,当时的他,除了身体上的病痛,我想,更是在释放那埋藏于心里数十年的思念与哀伤吧!
父亲过世前,与母亲一同返乡7次,父亲过世后,母亲也曾只身回去探亲,她说和大陆的亲人有感情了;去年暑假,我和母亲带着我先生、孩子一起返乡,亲戚们无不欢天喜地地迎接我们,他们很高兴有第三代的人回去,大家心情都很激动。我说希望我的孩子,看看外公的老家与亲人,我要让孩子知道,在海的那一边,有着亲人,有着跟妈妈同姓同血源的众多亲人。
当亲戚带我们到黄河游览区,坐着气垫船,由陆上平稳地直驶到黄河上时,我好骄傲这是我的家乡。而令我开心的是,先生与孩子们都很高兴回来大陆,见到我的亲人,也看到了电视演的包公祠、享誉国际的少林寺、云台山;当然,我们也见识到当地特有的漫天黄沙、满地尘土;还有河南人说话的腔调与口音,也让我怀念起我的父亲。
我知道孩子们归来后,都很怀念探亲的时光;小女儿在出发之前,还分不清河南与荷兰,回台湾之后,已可以依着照片,细数分居在河南郑州、驻马店、平舆老家三处居住的众多亲戚名字及关系辈分了。过年前,我们用QQ和大陆的侄孙通讯,互传相片并拜年,我问孩子下次要去哪儿玩?她们都异口同声回答:“我要回河南!”
[责任编辑:朱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