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台湾万象

两岸交流25年:人来人往愈频繁 草根担“主角”

2016年03月10日 00:01: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感觉现在往来太便利了!”今年刚到北京清华大学读书的台湾“90后”女生谢传蕙说道。她已在上海生活了8年,每年暑假都要往返两岸。

  如今,台湾人西进大陆经商、求学、从业、婚恋,大陆人一波波到台湾旅游,这样的消息屡屡见诸媒体。两岸人来人往,已成平常事。谢传蕙对中新社记者说,台湾年轻人已很少知道当年台湾开放居民赴大陆探亲的日子。

  不过,两岸人员往来交流的历史脚步,不会因为一些人的遗忘而被抹去。

  “自从1949年台湾同祖国不幸分离以来,我们之间音讯不通,来往断绝……”全国人大常委会1979年在《告台湾同胞书》中呼吁,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

  8年以后,1987年10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大陆方面随即公布《关于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一拍即合,探亲潮涌。

  再过了21年,两岸两会领导人复谈,相继签署大陆居民赴台、两岸空运、海运、邮政等协议,在分隔近一甲子后,两岸基本实现“三通”(通航、通商、通邮)。

  而2011年,大陆部分城市的居民实现了赴台个人游,今年又开放第二批10个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

  在这些逐步放开的政策背后,包含着草根民众的需求。25年前,正是一群普通的台湾老兵,穿着“想家”字样的衣服,在岛内掀起“返乡”运动。最终,台湾当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的铁板政策松动,开启两岸交流往来的大门。

  民间社会的积极性、创造性、敏感度比政府部门更高。人们经常可以看到,政府的政策跟着事件走,尤其是台湾方面一些政策。民间社会的需求很大,政府部门不得不回应时,就会进行调整。厦门大学台研院院长刘国深如此分析。

  现在像谢传蕙一样往返两岸的普通人很多。据统计,1987年,台湾居民到大陆,为46679人次,次年猛增至44.6万人次,此后呈总体上升之势,1992年突破百万人次,2011年达526万人次。大陆居民赴台也是如此,1988年仅8545人次,2011年则为184万人次。

  “基层民众一直是两岸交流的主角、主力。”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教授刘红对中新社记者指出,台胞到大陆,大陆居民赴台,绝大多数都是基层民众,尤其大陆人去台湾,旅游的占大部分。

  无论是从交流接受者的角度看,还是从交流推动者的角度看,老百姓应该都是主力,刘国深说。

  刘红认为,似乎基层民众在政治、经济、交流等场合的声音不是很大,但是,是他们支撑起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巩固深化的局面。设想一下,如果没有基层民众的参与,两岸交流就做不起来。

  官方显然也愈来愈重视草根民众的交流,海峡论坛这样的万人交流平台即应运而生。刘国深说,海峡论坛实际代表大陆对台湾民间社会尤其中南部、中下层民众的重视,相对来说,这些人没有来过大陆的比较多。

  刘红说,平台多起来是好事,尤其是地区性的平台机制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能力、需要,与台湾有关方面进行口对口、对号入座式的交流,这样效果会更好。

  不同于学者的严肃思考,作为“90后”的普通人,谢传蕙有自己的体会观察。她说,大陆“80后”、“90后”对台湾的热情现在会比较膨胀。包括一些偶像剧或文艺交流比较多的话,他们会对台湾文化非常感兴趣。自由行开放后,他们很希望透过这样的渠道到台湾玩。

  她也说,台湾年轻人目前到大陆求学的情况还在慢慢发展。普遍地,他们的家长还不太愿意子女到陌生环境求学。而且从生活品质角度讲,他们的家长不太愿意他们到大陆。

  “但是,我们生活在大陆这里,也有感受到变化,大陆进步速度非常快,不管硬实力还是软实力。相信这会促进两岸更快、更好的交流。”

  浏览更多台湾新闻

[责任编辑:周剑]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