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2日发生在台南奇美医院的“孝子抱母”就诊的情深画面,令许多人动容。台湾《新生报》今日以此为话题发表社论,探讨台湾社会老人的照护问题。社论指出,“孝子抱母就医”除了是个人孝心的展显,同时也突显了当前高龄者健康照护体系的制度安排、环境建构以及民众资讯获得等层面的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考高龄社会中,更积极、全面与友善的健康照护体系,该往哪里去的线索。
社论摘编如下:
月初一名中年男子,以花布巾将老迈行动不便的母亲背在身上,前往奇美医院就医的场景,被深受感动的民众拍下照片,贴在网络流传,引起广泛的回响和讨论。“孝子抱母就医”的场景,确实让人深受感动,然而媒体随后所开启的公共舆论则导向了“这个孝子是谁”、或者轻易地将高龄者的照护又落入“现在人孝心不古”的道德劝说。比较可惜的是,这个场景没能带着台湾社会思考在高龄化社会中,更根本的老人照护的议题。
“孝子抱母就医”除了是个人孝心的展显,同时也突显了当前高龄者健康照护体系的制度安排、环境建构以及民众资讯获得等层面的问题。当我们一方面为这名中年男子的孝心感动,另一方面指责其他为人子女者(当然包括我们自己)的“不够孝顺”的同时,或许我们也该试着进一步去问:“为什么我们的健康照护体系,让老人这么受折磨,让照顾者需要如此负担?”
首先,目前台湾长期照护体系的发展仍然受限,除了资源不足之外,也面临了不够适切的安排。以“孝子抱母就医”的事件来看,若能有适当的“居家照护”的体系,其实老母亲不需要如此折腾,忍着病痛从家中大老远跑到医院。当然,目前台湾的长照体系中,确实有“居家照护”的服务,不过这项服务常常仅适用于相对较小比例的高龄者,集中于身上有特殊管路,如气切管、导尿管或鼻胃管的中重度疾患老人。“居家照护”往往沦为“管路更换服务”,更为整体性的高龄者照护、环境与护理指导,在很多的情况下仍然受限。当然,就更别提那些身上没有“管路”的老人,在目前制度下申请居家照护的困难度。
其次,长期照护资源的民众认识和运用,目前也仍然不足。从这个事件来看,照顾者若能获得适当的长照资源取得的资讯,如居家服务等,孝子其实可以不需要那么辛苦。另一方面,照顾者也需要更多的照顾知识和资讯的取得,比如辅具的选择、照顾技巧的提升等,如此一来老母亲也不需要在花布巾当中,捱着病痛折腾到医院。换句话说,更为整体与积极的长期照护体系,不仅是消极地提供老人“维持生命的管路更换”,而需要更为全面地将照顾者、社区的支持系统建构起来。
最后,我们需要的是对高龄者更为友善的健康照护体系。这意味的不仅仅是大型医院当中,“高龄友善环境”的规划而已,我们或许可以从另一个面相去问:为什么老人非得跋山涉水到距离比较远的大型医院就医?事实上,高龄者的健康问题所具有的慢性化、多重性等特点,更需要的是社区医疗机构的持续性与整体性的照护。然而,目前我们的社区照护体系正在瓦解中,照护资源和能力不断地弱化,患者聚集大型医院大排长龙。其实,这是对老人相当不友善的体系安排。
其实,我们应该承认,不能期待人人都当孝子,而一个负责任的社会更不应该将日趋重要的高龄者照护问题,系于一个又一个感人的孝子。或者,我们也不该让孝子孤单,透过更完善的制度安排,帮孝子一个忙。“孝子抱母就医”的画面,提供了一个我们思考高龄社会中,更积极、全面与友善的健康照护体系,该往哪里去的线索。
[责任编辑:李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