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麦克从战俘营纪念碑前站起身来,手里抓着一把刚拔出的杂草,白色粗线手套指缝间沾满了泥土,裤脚高高挽起。
几乎每个月,加拿大籍的何麦克都会从板桥的家中,赶到位于台湾新北市的金瓜石战俘营纪念园区做义工。他有一个头衔——台湾战俘营纪念协会会长。协会的成立,是为了向更多的人讲述一段曾发生在台湾,几近湮没的二战史。
1941年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约有4000多名被日军俘虏的盟军士兵被送往处于日据下的台湾,进行劳役工作。他们中超过十分之一的人在战争结束前,死于饥饿、疾病、毒打及过度操劳。
从1942年到1945年,全台从北到南共设立了15个战俘营。盛产铜矿与金矿的金瓜石,是台湾设立的第一家战俘营。金瓜石临近闻名的旅游小镇九份,上世纪70年代前曾是淘金客的天堂。
对于这座暗无天日的囚牢,周围的老百姓按闽南语发音称为“督鼻仔寮”,意思是高鼻子的外国人住的营舍。“督鼻仔寮”里,有史可查1135名战俘在金瓜石遭受非人的虐待。士兵们衣不蔽体食不果腹,在温度超过40摄氏度的矿坑挖掘矿石,许多人再没有走出黑漆漆的坑道。
随着二战结束,以及金瓜石金矿资源殆尽,战俘营的历史逐渐被埋入地下。直到1990年金瓜石战俘营遗址被发掘后,沉默多年的历史才重新大白于天下。
“Charles F. USA、CYRIL H.UK……”金瓜石战俘营纪念园区里,矗立着一座长达数十米的黑色大理石墙。墙上写满密密麻麻的名字,上题“献给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人囚禁在台湾的盟军战俘”。
这是何麦克眼中的“哭墙”。墙上的许多名字对何麦克来说曾是活生生的印象。过去的十几年中,从世界各地找寻出还在世的战俘营生存者口述历史,拼凑出这段几乎荒佚的历史拼图,是何麦克一直努力的方向。
“我的几个叔叔在一战和二战中去世了。对他们在战场上的阵亡,当时还是小男孩的我心里非常难过。”何麦克说,从那时起,他就一直想为战场上的牺牲者做更多的事。
1986年何麦克第一次到台湾,一下子“爱上了这里的人、文化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过了几年,他二次赴台遇到了现在的台湾妻子,于是在板桥定居,开了一家做进出口贸易的小公司。
1996年,何麦克看到了根据加拿大籍战俘医师本?惠勒日记改编的纪录片《一个战争的故事》,深受触动的他决定“担当这段历史的记述者”。
“他们(战俘)中的许多人死了,却没有人关心,没有人爱他们。”何麦克说,这段历史鲜为人知,也很少被谈及,如果再没有人做这件事,他们就会被忘记,这太糟糕了。
何麦克和许多人在世界各地奔走,联系在世的各国战俘老兵们口述历史。在他们的努力下,1997年5月,金瓜石战俘营举行了首次追思仪式。后来,他们又协助新北市政府在金瓜石旧址处兴建了战俘营纪念公园。1998年,他们还建立了网站,刊登关于在台湾战俘和战俘营的大量信息,首页写着“永远不要忘记”。
如今纪念园区里,当年的旧址只有一根门柱和一小段围墙。除了“哭墙”外,还有纪念碑、雕塑“永恒的和平与追思之火”“伙伴”、以及地上刻着的台湾战俘营分布地图。
纪念碑上写着这样一段话:“这座公园将是一个永久的纪念地点,也是对所有二次大战期间曾在此地及岛上其他战俘营受尽苦难的战俘们的永远的致敬。”
何麦克告诉记者,从1997年起,协会每年11月都会举办战俘营追思礼拜。只是随着时光流逝,依然在世的幸存者越来越少。今年11月13日的追思活动,将有一位92岁的战俘营幸存者和13名幸存者家属出席。
“我常常站在墙边看着这些名字,怀念我和那些已去世的访谈者曾有过的美好时光”。何麦克说。
当记者离开金瓜石战俘营纪念园区时,已是斜阳西沉。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战俘营园区里参观完毕返校。他们的到来,让这片肃杀的地方添了几分生机。何麦克直起身来,满是汗珠的脸上挂着微笑。
“我很高兴有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有媒体的人来。希望你们能告诉全世界,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何麦克说。(记者 李寒芳)
[责任编辑:李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