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林蕉婆婆88岁成为慈济的环保志工……在台湾的资源回收站中,处处闪现家庭主妇的身影
“PVC最难分辨,要用打火机烧一下,如果烟很臭,就是PVC了……”台湾慈济志工谢秀连指着自制的展示板,回收的垃圾被详细地分门别类,仅废纸就被分成好几种:纯白的是“全白”、有字的是“小白”、有彩色图画的是“色纸”、撕起来有胶的感觉的是“纸板”;一盒磁带则被分成塑料盒、螺丝、胶带……
在台北市内湖慈济园区的垃圾整理站里,废纸、塑料袋被志工们分类后,分别捆扎在一起,送往再利用的地方。谢秀连是这里的负责人,整理站按区域分成废纸区、塑料袋区、塑料瓶区……每一处,都有几位慈济志工在埋头苦做,他们中大部分是婆婆妈妈。
慈济从一开始做环保,就闪现着婆婆妈妈的身影。1990年8月,慈济证严法师在台中做演讲,结束时,她看到大家用双手热烈鼓掌,便说:“请大家把鼓掌的双手,用在捡垃圾、扫街道、做资源回收,让我们这片土地变成净土。”这个倡议之后,台中丰原的杨顺苓便率先行动起来,在自家附近设立了资源回收站。到现在,慈济的回收站已遍布全台湾。
不但在台北、高雄等都市,一些少数民族居住的山区也可见慈济回收站。据台湾媒体报道,慈济志工林金花的娘家在台东县太麻里北里村,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山区,林金花也设立了回收点,她和几个姐妹定期开着环保车,上山收集垃圾。2007年4月,一个被誉为“全球最老志工”的婆婆张林蕉辞世,享年104岁。她88岁成为慈济的环保志工,90多岁时,还爬四层楼收报纸。在她的带动下,很多乡亲都主动分好垃圾,有的也成了环保志工。她的家乡——宜兰礁溪是台湾环保做得最好的温泉区。
谢秀连服务的内湖是台北的一个区,她说:“内湖区共有120个收集点。志工大多数是家庭主妇,她们从公司、商店、果皮箱等处,收来保特瓶(即塑料瓶),就存放在自家骑楼下。每周三晚上和每个月的第二个周日,有环保车到各个收集点载运。”做垃圾分类整理的志工大多数也是家庭主妇,“她们每天做好早饭,坐公车来,自己掌握时间,差不多下午四五点钟离开,回家煮饭。”
不要小瞧这些婆婆妈妈。谢秀连退休前是会计,现在满口PE、PVC,俨然一位石化专业人士。而一些根本不知“资源回收”为何物的婆婆级志工,也都能清楚地分辨出哪种塑料瓶可以抽丝制毛毯。每年,整个内湖区经这些志工回收整理的塑料瓶就达25万至30万只,“有一次,我统计了一下,内湖地区20天就收了3024公斤塑料袋。”谢秀连说。
垃圾整理站还义务担当环保教学的任务。“常有学校带着学生,里长带着居民,甚至有人带着全家老小,假日时到这里来做环保体验,所以我们自制了很多展板,告诉他们什么可以回收,怎么分类收集。”
慈济志工还制作了一种小卡片,专门赠送给做过环保体验的学生。这是用回收的废弃大理石制作、可分解的无铅油墨印制的。上面写的都是生活中的环保细节,比如:随身带手帕、环保筷、环保杯;不吹冷气,或将冷气调到26—28摄氏度;电脑不用时要关机,随手关灯等。“我们希望孩子们可以从生活的小事改变自己。”谢秀连说。
手工分拣肮脏的垃圾,在一般人看来,绝对是个苦差事。慈济志工却不厌其苦,还能苦中寻乐。谢秀连笑着说:“做环保很神奇的,做的人都有收获都很快乐。”她介绍有一位75岁阿婆许金莲,早年开早餐店,长时间弯腰煎蛋,变成驼背。来这里做了半年,每天弯腰起身,竟然可以站直了!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是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美好的信念——为大地而做。“回收的垃圾很不值钱,一卡车分类好的垃圾现在只卖800—900元新台币(合160—180元人民币)。但我们是为生命延续,不管多少钱都要做。”谢秀连说,“内湖区平均每个月就可以收15万公斤废纸。50公斤就是一棵树啊!如果我们不做,这里一个月就有3000棵树消失了。做环保很迫切!”
[责任编辑:王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