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台湾万象

台北写真:愿为大陆"小农"奉献余热的"老泉州人"

2016年03月13日 00:05: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字号:    

  中新社台北九月十八日电 题:愿为大陆“小农”奉献余热的“老泉州人”

             ——访原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王友钊

  从一九五五年进入台“农复会”到一九九0年从台“行政院”政务委员、农委会主任卸任,王友钊这位美国爱荷华大学农业经济学博士在台湾农业部门整整呆了三十五年,难怪关于农业的种种话题他如数家珍,讲起大陆的“三农政策”,这位至今仍被人尊称为王董的农业专家甚至比记者还熟悉。

  王董很赞赏大陆的“三农政策”,认为这一政策的核心是把农业、农村和农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考量,而其中农民是主体。他说,其实大陆的农户每户的农田面积都不大,跟台湾很相似,都是“小农”,这有别于欧美的“大农”(农场主)。“小农”就必需有“小农”的政策措施,这其中政府的技术指导和管理经验的推广很重要。

  王董回忆起年轻时候下田间的情形。他说那时是骑着自行车挨家挨户推广宣导的。他当时的体验是技术的交流固然需要,但田间很具体的管理经验更重要,而要推广经验必须要有耐心。这一体验到他卸任官职,以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到大陆扶持农业时还在起着作用。

  他们到福建柑桔之乡泉州永春,发现当地柑桔园种得太密,柑桔树上的果实也太密,提出要“间伐”掉三分之二。果农一听怎么也不愿意配合。他们耐心请个别人作试点,并请当地政府作担保,结果一级品从不到三分之一提高到七成,总收成也大幅度提高。他们到福建水果之乡漳州,看当地果农用竹枝三角架给香蕉作支架,提出用单枝更好,大部分果农不信,结果台风来了,单枝被吹倒的比三角架的少很多。当地果农采用单枝后还发现老鼠爬上去偷吃香蕉也没那么容易了。

  有着博士学识的王董对田间管理照样很在行。他说,农耕小细节往往关乎大效果,比如何时除草何时剪叶何时疏水都有学问。那年他们到漳州还发现当地果农搬运香蕉很随意,其实香蕉刚摘下来时被碰伤看不出来,等上市了伤口就变成了显眼的黑点,价钱大不一样。他们提出用破棉被等软物垫底的办法,现在已被当地农民普通采用。

  王董介绍,除了福建,其实他们跑得更多的是大陆的一些偏远地区,比如四川、云南、新疆,当然也跟北京、上海、厦门等地科研机构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让他感慨的是大陆的农业科研成果很丰硕,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成果过程太长,速度太慢。

  王董是一九九二年首次回到大陆的。这年距离他读完小学中学离开故乡泉州已整整四十六年。四十几年,弹指一挥间,当他又来到当年生活的泉州北门街华侨新村旁的“沙帽石”徘徊时已是人物皆非。一九九四年中学毕业五十周年,他特地从台北赶回泉州与老同学聚会。

  一九九六年就任台湾财团法人农村发展基金会董事长的第二年,王董就提出应选择在两岸农业产业区域内合作建设各具特点的“示范点”,包括在福建种植热带水果、在四川养猪、在皖北养殖肉牛、在江苏南部协助种水稻、在广西及云南种植花卉蔬菜等,当董事长的十年他每年都要跑两三趟大陆,传经验送技术送设备。他说他没有任务,但有满腔的热情有厚重的使命,即使是现在,只要是对大陆农民有益的,他都愿意尽力。

[责任编辑:王晓燕]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