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上海四月八日电 题:台湾“诗人画家”丹青妙笔情系两岸
中新社记者 许晓青
他的诗歌被余光中誉为“台湾新现代诗的起点”,他的水墨画载入《牛津中国艺术史》,并被大英博物馆典藏……他就是在台湾艺术界具有重要地位的“诗人画家”罗青。
一九四九年,种种机缘巧合,未满周岁的罗青随父母登上了自上海去高雄的轮船。此后两岸隔绝数十载,罗青的人生也成为见证台湾与大陆从隔绝到互通的六十年。
两岸文化界恢复交流交往二十多年来,罗青默默耕耘,被誉为弘扬中华文化的真正“推手”。
今年清明时节,罗青回到上海,筹办其“六十年生涯回顾展”。他说,这是他在大陆举办的各类展出中,最全面、最详实的一次个人巡回展,第一站就选在六十年前登船离开的码头——上海。
出生在大陆青岛、生长在台湾基隆的罗青,幼时拜师“渡海三大家”之一的满清皇族后裔溥心畬学画。罗青坦言,从小研习笔墨丹青,对于传统文化自是铭记于心。
上世纪七十年代,作为第一批留美返台的青年学者,罗青成为岛内知名的英语文学教授。与此同时,兼通中西艺术史的他,获得余光中的肯定,跃升为台湾“中生代”最耀眼的诗人之一。随着时间推移,他的诗与画被列为开台湾“后现代”风气之先者。
“中西两种文化传统,各有不同的传承脉络,在我眼中,他们并不是如此不相容”,罗青对记者侃侃而谈。他说,自己从不主张因为追逐西方的艺术潮流,而放弃中国传统的笔墨纸砚,相反借助这些书画工具,一样可以表达所谓的“现代性”。
通过作品,罗青试图传递中西合璧的理念。一九九七年《牛津中国艺术史》收录其作品《后现代自画像——解构中国》,对其独创的“印章符号”绘画技法给予肯定。
回忆二十年前,两岸文化艺术交流重启大门的历史时刻,罗青说,当时一回到大陆,就难掩激动心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现代绘画联展,让他记忆犹新。因为当时台湾艺术家的作品有幸被烧制成瓷画,长期保留在北京街头供民众观赏。
身为“诗人画家”,罗青还为两岸的文物鉴定默默奉献。据介绍,他曾多次应邀为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等鉴定馆藏历朝名画。他认为,鉴定需要“火眼金睛”,也要直言不讳。
展望两岸交流的未来之路,罗青感慨,一些“台湾经验”值得大陆吸取。他说,艺术在民间的普及,需要一个过程,大陆年轻一代除了会背诵古诗,还需具备辨识古画、古董的能力,这样日积月累,在“艺术金字塔”塔基的人群将更加壮大。
罗青还热心建言:大陆举办奥运盛事,也是弘扬中华文化的难得机遇。他期待,故宫等机构能联手推出中国最受欢迎的“文物古董明星”,以吸引更多的海外游客前来实地了解中华文化。(完)
[责任编辑:杨云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