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关键词:
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文化科教

两岸聚焦:台湾高教路在何方

2016年05月12日 10:01:00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位于新北市的淡江大学举行的毕业典礼上,来自福建厦门的大陆学生洪缨在发言。新华社记者 才 扬摄

 

  经过多年的沟通、协商,近日,台湾清华大学和新竹教育大学分别召开校务会议,通过两校合并案。这是继台湾科技大学和台湾政治大学、台湾交通大学和阳明大学合并案后,台湾又一高校意向合并。

  虽然此前台南艺术大学与成功大学合校案反弹声浪,引起台湾立法机构关注,要求教育主管部门5月20日前不得推动公立院校合并,但高校合并在台湾显然已成潮流。

  “我的大学不见了,你的大学还在吗?”这句玩笑话的背后,是台湾高校陷于困境的无奈。

  “少子化”令生源减少

  据统计,近几年台湾各类高校招生缺额高达1.6万人左右。2016学年度台湾大学生源将比前一年减少5万余人,据估计台湾160所高等院校恐有100所受到影响,部分私立大学只能招到几百人。

  台湾高校生源危机,“少子化”是重要原因。何谓“少子化”?指生育率下降,造成新增人口逐渐减少。2016年开始,台湾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将超过14岁以下的幼年人口。有人形象比喻:台湾的人口结构像个倒金字塔,下面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上头老人家的比例就显得庞大而沉重。

  “少子化”令生源减少,学校招不到学生,尤其对于私立学校,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摆在眼前:学费收入随之减少,维持学校正常运转的经费没了出处,破产倒闭潮“山雨欲来”。预计到2021年,在160所大专院校中,将有1/3面临破产倒闭,对台湾高等教育体系带来剧烈冲击。

  老师也跟着“受罪”。据台湾教育部门估算,未来如有60所学校倒闭,预计有14000多名教师将失业。一些学校面临经济压力,采用补习班的做法:为压低人事成本,采用学生人数加授课时数的“学时制”,打个比方,原来需要授课10节的老师,如果学生人数减半,老师则需授课20节才能够领到原来的薪水。学校打“如意算盘”,老师们叫苦连天、骂声四起。但能发得出钱,甭管多少,还不算最糟糕。更令人大跌眼镜的,如屏东县永达技术学院曾连续7个月发不出薪水,有的老师窘迫到借钱度日,甚至拉布条向校方抗议。“这不但是整体教育资源的浪费,未来还将产生大量失业博士、教授,对台湾的教育环境、品质都造成极大的冲击与影响,势必引发社会不安。”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李孔智说。

  高等教育质量下降

  近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专刊公布2016全球前百名声誉最佳大学排行榜,台湾大学作为台湾地区唯一入榜的高校,其排名已连续3年下滑。这只是台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的一个缩影。

  过去,台湾高等教育并非成直线式稳定成长,经历过停滞期,也经历过扩充期。尤其是1996年至2007年间高校大规模扩充。政客出于讨好选民、营造政绩的考量;商人利字当头、希望多一条财路;家长则欣喜于孩子有大学可上,更是双手支持,一时间,“广设大学”成为主旋律:李登辉执政时期实行“增加高中和大学扩招”政策,陈水扁执政时期又加码“一县一大学”。许多专科学校在配套设施不足的情形下,短短数年内便快速升格、改制为学院或大学。12年间,无论是高校数,还是学生数均大幅增加。本科院校数的增长率达148%,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数量增长率达234.3%。当然,政策的确促进了各地区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但也导致台湾高等院校在数量上严重饱和。2008年后,大学生就业难、高校生源不足等问题逐渐显现,台湾“教育部”确立不再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但已经积重难返。

  与此同时,普通高等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定位越来越模糊。依照最初的定位,普通高校的主要任务是研究高深知识、培养专门人才,技职高校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应用科学的相关知识、培养技术人才。但随着野草疯长般的升格潮,许多普通高校设置了应用性科系,如旅游管理、酒店管理等,或改变就业困难的传统科系的课程结构,使其更偏向实用性。同样,许多技职高校设立了许多与普通高校相同的科系,如企业管理、资讯管理等。

  “文凭贬值,高教失色!”“博士满街跑,工作找不到!”这些话不是空穴来风,曾有学生英语单科不足10分却能进入大学英语专业学习的例子。有台湾学者指出,高校的升格、改制使许多学生的学历升格,但能力并未得到相对的提升,这些大学生大多不愿从事中低层级的工作。而当前台湾地区就业市场最欠缺的是中低层从业人员。“高不成,低不就。”台湾实践大学副教授赖岳谦指出,高校普遍化导致台湾高校竞争力下降,一些学校为了生存甚至不择手段,加上台湾相关教育制度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等院校健康发展。

  想方设法寻找活路

  台湾高教痼疾令教育界伤透了脑筋,可谓使出浑身解数。

  “并校”“退场”是一招,目的在于“减”。台湾“教育部长”吴思华去年曾表示,明年招生遇到第一波大限,之后持续恶化,2021年前如不减到100所,会是“高教大灾难”。在这场高校裁撤合并潮中,顶尖高校亦不能幸免。

  台湾“教育部”今年初表示,未来7年内还要推动8至12所公立大学合并。总的来说,“减法”就是责令部分高校加速整改,否则就关门歇业,或者只有与其他学校合并,才能继续生存。根据“教育部”现行减招办法:私校注册率如连续两年未满七成、公校注册率连续两年未满八成,即须减招。但是,新手段可能衍生新问题,校名情结、院系规划、人事调整、资源分配等都是“并校”过程中需要谨慎考虑的问题,而校地校产、转型方向等也是“退场”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棘手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即将出任台湾主管高教的“教育部政务次长”陈良基,似乎对“大学合并”有不一样的看法,未来政策是否生变还是未知数。

  招揽陆生、向大陆抛绣球是另一招,目的在于“增”。据台湾“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陆生成为台湾高校境外生的“大东家”,大陆赴台就读的学生总数达41927人,远高于第二名马来西亚的14946人,占台湾大专院校境外生总数的38%。毫无疑问,陆生的到来缓解了台湾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燃眉之急,但陆生的相应待遇并没有配套。

  不仅目前台湾当局对陆生和外籍生、港澳侨生的健保及奖学金政策“大小眼”,而且“交流是统战”“陆生是间谍”等声音也此起彼伏。“有人欲丑化两岸交流,硬扣陆生帽子,以遂其政治目的,阻碍两岸和平交流。”李孔智表示,如果亲身接触两岸高校交流,看到两岸年轻人并肩学习欢笑的愉悦,就会体认到统战间谍论的无知。“年轻人间的交流是促成两岸合作的最大可能性,以我在台大经历,陆生与本地学生打成一片,少有政治方面的瓜葛,大家都在互相学习进步。”台湾大学教授张亚中说。

  还有不少“不正经”招数令人啼笑皆非。据台湾媒体报道,为免于倒闭,有学校向私人借贷款应急,产生不少“债务黑数”;也有学校让民间业者招收高中职生“真工作、假念书、卖文凭”,找“人头学生”充数;还有学校关闭不赚钱的系所,或合并班级成立“百人超大班”,把教学质量当儿戏。

  教育决定未来。台湾当局若真正确立“育人”目标,将危机化为转机,则要扛起应负的责任,来一场“断腕”式的革命。(吴储岐 王 平)

[责任编辑:朱炼]

最热新闻
评台观海
台湾一周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