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花格子衬衣的台湾著名戏剧演员金士杰,比他舞台上扮演的角色们要活泼许多。印象中的金士杰是不苟言笑的,原因有二,一来因为他极具张力又富有磁性的嗓音,二来因为诠释了太多有深度的角色,他的形象也随之严肃起来。
在果陀剧场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中,金士杰扮演的大学老师莫利罹患“渐冻症”,慢慢地失去了对身体的控制。金士杰为数不多的舞台动作里,每一次眨眼、每一下吞口水都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
8月11日,在《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北京第六轮巡演前媒体见面会上,金士杰对戏剧,对两岸文化交流侃侃而谈。
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的病痛曾让金士杰行动困难,但这却帮助他去理解渐冻人的不幸,“包括穿衣服、穿裤子这些都给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何况渐冻人。”金士杰运用默剧的练习,把身体各部分“拆分”,“比如拿一杯水,就是手一点点地挪杯子,尽量不牵连到腰部的肌肉。”
12日在北京保利剧院登台的《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改编自美国作家米奇·阿尔博姆的畅销书《相约星期二》,除金士杰外,另一台湾知名演员卜学亮饰演米奇;剧中角色虽只有两人,但不论在台湾还是大陆上演,几乎场场爆满。因为戏中有大量留白,金士杰形容看这出戏“就像洗三温暖(桑拿)一样”,冷热变换极快。面对戏迷们的热情,果陀剧场营运长余大任对这部戏的未来有更大的期待:“明年这部戏将走进更多的校园”。
低调,是外界对金士杰的印象。
见面会现场,一位来大陆工作19年的台湾人在第一次见到了金士杰,他说自己没想到会是在北京。但他也有遗憾:“像您这么好的演员,我身边的人,甚至我认识的一些大陆戏剧演员都不知道您,您是不是过于低调了?”金士杰面对这样的问题,往往先是无奈一笑,“我喜欢戏剧低调的属性”。
从2000年开始,金士杰一直往返于两岸排练、演出话剧,但他也承认,两岸之间戏剧的交流还是太少,“我在台湾的大学里教话剧,课堂上,我和学生们经常为了一些观点争执不下。但是和大陆的演员连这样碰撞的机会都难得。”
不论是对待工作还是家庭,金士杰都有着矛盾的两面。
工作上,他反对将戏剧场面做得过大,“如果《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的观众只有500人,他们就能看到演员的每一滴汗。”但是他也承认自己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如果别人给的价钱好,我也不反对大制作。”于是,近几年他多次出现在大陆的商业电影中。
生活上,这个曾经的“不婚主义者”不仅结了婚,还在年过花甲时成了两个孩子的父亲,快乐的来源从塑造角色也变成了尘世里琐碎的幸福。(完)( 作者 杨程晨 张晓曦)
[ 责任编辑: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