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如特务般写历史 台湾作家讲述台共党人悲歌

2013年12月10日 13:59 来源:东南网  字号:       转发 打印

如特务般写历史台湾作家讲述台共党人悲歌

人物名片

    蓝博洲,台湾知名历史作家,统派人士。大学时认识台湾左翼作家陈映真,从此开始关注台湾“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事件,开启写作生涯。代表作品《幌马车之歌》(电影《悲情城市》部分情节来自此书)、《沉尸·流亡·二二八》、《共产青年李登辉》及《台共党人的悲歌》等,在两岸影响深远。

    在台湾名导侯孝贤眼中,他是“咬住历史不松口的大牛头犬”;在熟悉他的大陆学者眼中,他是“文化界的福尔摩斯”;而他也这样描述自己:“为了掌握历史细节,我的写作过程就像特务一样,只是目的、动机有所不同。”他,就是台湾知名作家蓝博洲。

    在蓝博洲笔下,湮没于荒野的台湾历史片段一点一点地呈现在世人眼前,显露出鲜活的生命力。昨日上午,蓝博洲来到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述自己的写作生涯,讲述新作《台共党人的悲歌》。

    《台共党人的悲歌》有望明年在大陆出版

    20多年的写作生涯,留给蓝博洲的不是功名利禄,只有一部又一部分量十足的作品。最新这本《台共党人的悲歌》,据蓝博洲介绍,被经历过台湾“白色恐怖”的“政治犯前辈”评价为“比以前写的都好”。他也自嘲,“这本书当然不会得奖,因为台湾没人敢研究台湾共产党的历史,也没人敢写有关台共的书”。

    《台共党人的悲歌》的封面上,印着一个旧痕斑驳的信封,这象征着蓝博洲在完全没有史料的情况下,深入海峡两岸民间找寻线索的艰辛与执着。他介绍,这部报道文学作品透过张志忠、季澐及杨扬一家三口的悲剧故事,“从历史的积土中,挖掘1950年代‘白色恐怖’下牺牲者的群像,诉说一段不为人知的悲壮台湾近现代史”。

    虽然1998年中共中央组织部追赠了张志忠夫妇“革命烈士”称号,但张志忠是谁?他与台共是什么关系?他经历了怎样一段与中国近现代史紧密相连的革命生涯?对此,不仅大陆人不了解,台湾人也大多不知道。

    但蓝博洲偏偏就掘地三尺,从家书中找资料、探访各种可能的相关者,直到拼出一个完整符合逻辑的历史故事。而写作过程中向大陆相关人士查证史实的往来书信,无意中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史料。蓝博洲说,自己希望尽量掌握历史细节,把革命志士的人性化一面写出来。据悉,这本《台共党人的悲歌》明年有望在大陆出版。

    想写“台共三部曲”扭转被诬蔑的历史

    提到台湾共产党,因为其发展历程曲折,又遭遇1950年代“白色恐怖”禁忌,普通人对此不甚了了。听说过“台湾共产党”这个名词的,多半也是因为前民进党人士王老养近年来成立的同名政党。

    蓝博洲认为,台共研究之所以“没成果”,就是因为在“台独”势力兴起所谓“台湾史”热潮以来,研究台共始终是一件很冷门的事。即使有一些民进党人士曾做过相关研究,也刻意将台共与中共切割,“但事实上,1945年台湾光复之后,台共就在组织上回归了中共”。

    因为关注“白色恐怖”时期的历史,因为常年研究台共、写作相关作品,蓝博洲笑称自己因此被扣上了“统左派”的帽子。在他看来,民进党利用“二二八”事件抢夺意识形态话语权,误导大众对当时台湾青年的身份认同问题。“其实当时的台湾青年是从对‘白色祖国’的失望,转而对‘红色祖国’的向往,并非大量转向主张‘台独’。”为了让这段被诬蔑的历史反转过来,蓝博洲说自己想要写“台共三部曲”(按照台共不同历史阶段划分),让大家了解真实的台共党人。

    两岸深化交流须清理意识形态糟粕

    据蓝博洲介绍,1949年之后,台湾的进步历史彻底结束,日据时代留下来的社运传统亦彻底断绝。而在“白色恐怖”的漫长年代里,台湾民众接受的是“反共”、“恐共”的思想教育。以至于台湾社会的“反共”痕迹无所不入,这种意识形态至今没能得到彻底清理。“在台湾,骂一个人‘阿共仔’是非常狠的话。”而这种声音,似乎又常在绿营人士嘴里听到。

    这种意识形态糟粕作祟,为两岸交流深化带来的是无形的顾虑与偏见。“台湾的中国人认同比例在下降,但一边又希望在经贸领域大陆能对台让利。”在蓝博洲看来,虽然许多陆客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台湾看一看,但在台湾,还是有人对陆客怀有偏见。要解决两岸交流领域的深层次问题,蓝博洲特别强调,“清理旧有的意识形态非常重要”。

相关阅读:

[ 责任编辑:周剑 ]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