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文化科教  >   正文

道出青年责任 两岸师生在京把脉“城市病”

2013年07月09日 08:05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转发 打印

  期间,台湾师生还走进天安门等地,在感受北京的同时也开始思考青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为“城市病”开药方。

  交通拥堵、城市噪音、空气质量下降,城市发展中的负担已开始制约城市的发展。7月1日至7日,由北京科技大学主办的海峡两岸青年研习交流营在北京举行,来自两岸20所高校的师生共200余人共同参与到以“可持续发展与青年责任”为主题的研讨活动中。期间,台湾师生还走进天安门、故宫、天坛、南锣鼓巷……学员们在感受北京、拥抱北京的同时,也开始思考青年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应该扮演的角色,为“城市病”开药方。

  初视京城:

  壮美与“哀愁”

  来自台中市朝阳科技大学的杨士弘是一名摄影爱好者。7月3日,他第一次踏上长城,就被长城的雄浑气势震撼了,“崇山峻岭间,得靠什么才能修筑如此伟大的工程?”虽然气温非常高,但这个带着太阳镜、背着相机的小伙说:“不觉得疲惫,反而觉得停留时间有点短,如果可以我还想走得更远一点。”

  和杨士弘一样,研习营里的台湾大学生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北京。“地广人多、高度都市化、有很多古迹”,这是辅仁大学的同学们行前对北京的城市想象。台湾科技大学的王萍蔓说:“过去的北京是从教科书上延展的想象”,但亲身参观后,这种想象变得鲜活起来,“而且让我想起《甄嬛传》,感觉很像走进时光隧道。”

  初次凝视北京城,“我们看到了属于老北京的文化,接触了北京的不同族群的人们,深刻体会了属于北京自己的风貌。”来自台湾东吴大学的陈同学说。然而,美丽的背后,北京城也有着自己的“哀愁”。来自台湾中山大学的陈建廷对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深有体会,“北京也不例外,比如过马路闯红灯、景点垃圾随意丢弃、故宫地上的口香糖印记……看了让人觉得痛心,这毫无疑问会影响城市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文化交流:

  共生与可持续

  张胤是此次研习营随行的志愿者,自称“老北京”的她,一路上都在滔滔不绝地给台湾同学介绍北京的豆汁儿、炸酱面等独特美食。“我想在最短的时间把最地道的‘北京味儿’介绍给台湾同学,让他们多了解北京的人文历史和风土人情。”张胤说。

  一旁的徐珊则和大家分享了台湾浓郁的夜市文化。“台湾夜市很多很好,没去过台湾夜市,没吃到正宗台湾小吃,就不能说是真实地融入到普通的台湾社会。”

  研习营毕竟只持续短短一周时间,但是交流的平台却可以在很多地方延伸,同学们说,交流的关键在于用心。

  生活话题:

  说出青年责任

  高校是否安装空调的“民生议题”在大陆高校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不过在台湾科技大学的蓝尹廷看来,“空调使用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更应该被重视”。她介绍了台湾高校在空调使用方面的经验,“学校宿舍空调采取使用者付费的方式,有空调卡,用则插卡,不用则拔掉,能有效地节约能源。”

  除了关注空调的节能问题,在研习营最终成果展示环节中,各高校或结合自己的体会,或结合专业特色,分享了他们对可持续发展和青年责任的理解。台湾东海大学的师生有感于景点排队时间过长的现象,提出了感应储值卡方式取代传统门票;台湾科技大学关注了风力发电的优势及劣势……这些不同领域的讨论,极大地提升了台湾学生对大陆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认知,而且也让大陆师生学到了台湾在环保方面的有效措施。

  一周的研习营结束了,台湾明志科技大学教授陈青萍颇有体会地说:“青年的责任应该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生活开始,这也是一种负责任的体现。”

台湾频道 台湾政局 台湾社会 台湾军事 娱乐新闻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