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网4月27日消息 据台湾《中国时报》报道,2012年在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中落败,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转型一度成为显学。然而,随着民进党内部派系竞合、基本教义派牵制、马当局不断失分,加上败选情绪随时间冲淡,一年后的今天,除了谢长廷,民进党内要角对两岸议题已从积极转趋保守,尽管交流方向未变,但短期内仍难跳脱“悬空”状态。
去年蔡英文在败选检讨报告中说,“处里两岸问题不能坐在家里想”,形同暗示“民共交流”势在必行。当时,与蔡亲近的罗致政,也以民进党发言人身分亲赴云南出席“两岸关系研讨会”,让民共交流有脱离纸上谈兵的迹象。
尔后,苏贞昌参选主席,进一步抛出恢复两岸事务部、创设两岸事务委员会,且邀请谢长廷担任委员会主委,更被解读为极具善意的“开门”动作。
去年上半年,绿营交流派势力抬头,交流看似指日可待;但保守势力只是噤声,并未消失。原本可望由谢长廷主导的两岸事务委员会,因民进党内基本教义派对他“宪法各表”多所反弹,使得该委员主委临时换成苏贞昌,迄今亦呈停滞状态。
面对独派掣肘,谢长廷不正面冲突,绕道寻求美国对其“宪法各表”的理解甚或认同,盼藉此舒缓立场“友美”的激进独派质疑。只是,尽管谢动作频频,苏始终冷处理。
就权力逻辑看,相对务实的苏贞昌,主观上有意促成民共更密切的交往,但面对谢长廷致力游走两岸,甚至一度传出可能角逐明年民进党主席,党内激进独派压力全涌向苏贞昌的结果,使其选择顺势迎接激进独派期待,因这对有意争取主席连任的他来说,等于提前完成固桩布局。
只是,面对民进党内交流派期待,苏不可能完全回避,包括年底前促成与大陆学界合办研讨会动作,都隐含尝试化解民进党内质疑他对两岸踌躇不前的成分。
而蔡英文,虽曾暗示自己“输在两岸政策”,但经沉淀,似认为只是问题的表象,败因在于她没说出“台湾不靠两岸,经济要如何自处”的解答。近半年来她密集出访印度、印度尼西亚,尝试以经济取代政治,理出一条“全球化”取代“两岸化”的路,保护羽毛,不轻易表态。(中国台湾网 王文英)
[ 责任编辑:王文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