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政治学研究所教授范世平15日在台湾《中国时报》撰文说,苏贞昌从日本访问回来了,但却是静悄悄地,在缺乏政治新闻的春节时刻,本应好好利用此一良机宣扬成果,却连记者会都没开,让外人不知此行的意义为何。
全文摘编如下:
或许连苏贞昌自己,也不知到底为何要在此时访日。当前台日间最重要的议题,莫过于是钓鱼岛。如果苏贞昌认为马英九的保钓政策不佳,应趁此机会提出更高明的看法,既让日本与国际觉得耳目一新,更让台湾民众刮目相看。可惜苏贞昌对此议题却是避重就轻,甚至还端出陈水扁时期的旧菜“台日民主同盟”来应付,让人觉得民进党当前的对日与外交政策,正面临缺乏整体战略的窘境。
如果我们检视马政府从去年以来,面对钓鱼岛问题的战略,简单来说就是“保钓而不反日、谈渔权坚主权、不与大陆联手”的三大基调。
过去以来,保钓与反日是等号,是一种“互为表里”的辩证关系。但台湾社会普遍存在的“友日”氛围,使得保钓若以反日为前提,势必难获共鸣。大陆在“反日高于保钓”的民族主义操作下,造成中日关系高度紧张。而台湾的“保钓却不反日”,除了台日间的经济与社会关系未受影响外,原本欲前往大陆的日本观光客转来台湾,近日民调显示,台湾已成为日本邻地旅游中的首选地;日资来台也大幅增加,日商更透过与台商合作来共同进军大陆。
另一方面,台当局多次派出“海巡署”船舰保护保钓渔船,不但曾逼近钓鱼岛的12海里,远远超越大陆渔政船的巡视范围;当日本海上保安厅对台渔船进行水柱射击时,更立即反击。此不但展现台湾宣示主权的决心,增加台湾在国际上的曝光度,更凸显台湾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角色。此外,台湾之积极行动则获得大陆民众与媒体的高度肯定,除了充分争取到大陆民心,更对大陆官方形成巨大压力。
而在“谈渔权坚主权”的战略下,马政府把钓鱼岛的诉求焦点放在渔民之捕鱼权,至于主权问题则作为政治立场上的宣示之用。这除了激起台湾民众对“讨海人”此一社会弱势族群的同情心外,对于日本来说,渔权的威胁性低于主权,并留下双方“各自表述”的空间,相较大陆动辄以主权问题相待,造成双方都无法退让与下台,形成明显反差。而此对于日本民众来说,也能产生更多的理解。事实上日本媒体及舆论,明显是将两岸保钓差别看待,认为台湾是民间自发而非大陆的政府发动,是民生诉求而非政治操作,台湾渔民的心声反而得以凸显。近来,台渔民前往钓鱼岛海域捕鱼,已经获得比过去更多的空间。
第三,在“不与大陆联手”方面,除了解除了美、日两国的高度疑虑外;在台湾社会“恐中、防中”远高于“恐日、防日”的情结下,更能获得台湾民众的接受。有人认为美国不满马政府的保钓作为,但若是如此,美国何须在此敏感时刻给予台湾民众赴美免签证的优待?而台日之间在既有的互信基础上,也维持紧密的沟通管道;双方都了解对方的底线与需求,也都相当克制而避免误判,这使得“海巡署”与海上保安厅虽屡有紧张画面,但都是“有惊而无险”。至于北京,虽然对“两岸联手保钓”充满期待,但在台湾坚持立场下,最后也能接受“两岸各自保钓”。
至于民进党,从一开始不断质疑马政府将进行“两岸联手保钓”外,则是轻忽了马政府执政后“台日关系”已经巩固,也不了解台湾的“理性保钓”对日本来说,反而是大陆“激进保钓”的对照组。结果民进党对于钓鱼岛争议完全是采取低姿态,甚至认为完全不批评日本、不伸张主权,就是友日的表现,就会获得日本的肯定。显然民进党对于新时期的东亚情势,缺乏正确的认识。
而苏贞昌此次访日对于钓鱼岛问题的言行,更遭致新华社“媚日、卖台、反中”的严厉批评。这使得苏贞昌上台后希望与北京改善关系的想法,几乎面临破局。而民进党的钓鱼岛政策如果只是“媚日而不保钓、轻渔权避主权、激怒中国官民”,只会让外界发现其缺乏外交的整体战略,难以处理好两岸关系,这对于民进党在2016年大选来说,无疑是一项挑战。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