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张亚中今日在香港中评社撰文指出,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虽然在“宪法”的立场上有所不同,但是两党在形塑两岸为“一族两国”(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国家)的结构上却是愈来愈有殊途同归的现象。文章内容如下:
稍微对时事有了解的人应该会同意,政治与经济是无法区分的。凡是对社会现象有观察者亦会同意,认同是社会稳定的核心因素。
如果我们将两岸看成是一个互动的社会,现在存在着两个问题:
第一、两岸目前只有经贸交流所来物质性利益的互动,即使是文化交流、观光客、陆生来台也多是以物质性利益为主要考量。在谈到两岸是否应该进行政治性互动时,答案多是“先经后政”。
两岸从2008年的经贸互动迄今已有四年,政治性的互动不仅没有开启的迹象,反而是设定的条件愈来愈多。所谓“后政”的“后”几乎已经成为“不”的委婉说辞而已。这种只要经贸,不谈其它的作法,使得两岸关系只能奠基于物质利益之上。这种没有政治互信支持的经贸互动能够持续多久,大家都在看!
第二、两岸的认同在快速折裂中。台湾内部各项民意调查均显示,相对于“我是台湾人”的认同持续增加,不论是“我是中国人”或“我是中国人、也是台湾人”的认同比率均在减少。
国民党与民进党的两岸政策虽然在“宪法”的立场上有所不同,但是两党在形塑两岸为“一族两国”(一个中华民族、两个国家)的结构上却是愈来愈有殊途同归的现象。两者差别只在于:民进党强调“台湾主权独立”,国民党强调“中华民国”主权独立”,但是在作法上,两党均是以“异己关系”的心态与大陆互动。在涉及整个中国的主权问题上,不论是钓鱼台还是南海,两党也均主张不与大陆合作。这种为了担心主权受损而不与大陆政治互动的作法,亦间接加速了两岸认同的折裂。
马当局与国民党面对这两个问题有两个选择。第一、是否准备在其第二期任内进行两岸政治性协商,让两岸的和平发展框架能有雏形?第二、有无企图修补两岸现有认同的折裂现象?
如果马当局与国民党对以上两个问题都选择“否”,认为只要能够与大陆继续加强两岸经贸交流,完成ECFA的后续谈判即可。如果大陆对于以上两个问题也是认为可有可无,那么马当局当然可以在没有压力下,持续目前的“只经不政”与“放任认同问题不管”的作为。
如果两岸均同意“只经不政”,也不在乎认同的撕裂。那么两岸未来四年的结果将出现以下两种可能的发展。
第一、随着ECFA的广化与深化,台湾对大陆的依赖愈来愈高。由于两岸政治敌意未减,台湾将陷入因经济依赖而产生的政治困境,未来在政治定位上能够争取合理地位的空间将愈来愈小。这个结果对台湾绝对不利。
第二、由于缺乏政治互信机制或作为,两岸在国际间的外交休兵有可能擦枪走火,以致间隙再起;台湾的军事安全也将继续依赖美国,以致必须继续符合美国的新亚太战略,扮演遏制大陆的某种功能。这样的政治敌意下,两岸的认同折裂趋势不太容易逆转。两岸认同差距愈大,彼此互信性就愈低,两岸和平发展的可能空间自然愈小。这个结果对两岸绝非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