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学者分析未来两岸关系:"台独"话语霸权已被打破

时间:2012-06-18 10:18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举办了“两岸青年学者论坛”,50余名两岸学者就“未来4年台湾政治格局及两岸关系发展”为主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与会者认为,未来4年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关键期,机遇与隐忧并存,需要两岸广积智慧。

  新民意是两岸关系最大动力

  “台湾岛内民众对两岸关系的认知结构发生了变化。”北京联大台研院副教授陈星指出,以前台湾民众对两岸关系较为“无感”,认为和自己并无太大关联,经过4年的互动,一些人切实感受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与自身福祉提高的作用,两岸关系好坏已成为与台湾升斗小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台独”话语霸权被打破,维持台海稳定、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诉求,已成为台湾主流民意,话语权的新变化,反映出岛内民意的最新动态。

  “这种认知结构的变化,会对政党的两岸论述和两岸政策产生压迫性影响。国共两党展开的政治互信构建,以及民进党不得不进行的两岸论述调整等动作,其背后都有台湾民众认知结构性改变的影子。这种改变后产生的新民意,会推动未来4年的两岸关系向前走。”陈星说。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助理教授刘性仁也关注到了岛内的新民意。“马吴赢得选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他们打出的安定牌和两岸牌得到了多数民众的认同。”刘性仁如是说。

  对两岸前景保持乐观的刘性仁认为,未来4年,两岸经贸文化交流、民间交流无法阻挡,两岸关系会持续推动及深化。

  商签和平协议态度有变

  全国台研会研究员严峻说,未来4年,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继续巩固深化的难度不大,但两岸要突破结构性矛盾、开创新的领域进行谈判协商却有难度。马当局希望两岸和平现状制度化,台“陆委会”也表示,要“进一步将两岸‘不武’制度化,打造不可逆转的两岸和平局势。”不过,对于商签两岸和平协议的态度,却好像有变。马英九在4年前宣誓就职时,曾主动提到要商签两岸和平协议。连任后却称,过去4年来两岸签订的16项协议均可视为广义的“和平协议”。在就职记者会上,他也强调目前没有跟大陆讨论和平协议的计划。“这些均表明,马英九面对两岸政治领域关系基本上持回避态度,也使得未来4年,两岸达成和平协议的可能性大幅下降。”

  台当局对于推动政治商谈、商签和平协议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对此,台湾师大教授范世平认为,这是多种因素的合力。他说,马英九在第一任期内积极推动两岸关系的改善,以展现其与民进党执政时的差异性,连任后,其“两岸关系改善”的历史定位已经确定。在第二任期内,推动两岸关系深化发展,要面对两岸进行政治谈判及商签和平协议的压力,恐遭致台湾内部“倾中卖台”的批评,加上岛内选后政治议题退烧,美牛、油电双涨等民生议题压力骤然上升,使得马英九对推动两岸关系“由易转难、由经而政”的动力不足。

  增进认同厚植互信是关键

  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林红说,未来4年,两岸关系发展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两岸认同问题。两岸密切交流并未带来一个中国的共识和中国人认同的必然强化。“两岸民间交流在规模、速度上空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政经分离的现象,岛内民调显示,2008年以来,认为自己是中国人的比例不升反降。”

  台湾青年联合党秘书长刘得诠说,从社会心理学层面分析,台湾民众先是患上了“中国认知分裂症”,然后出现“中国”认同退缩。台湾早期对大陆的歪曲宣传,李登辉陈水扁时代“去中国化”的影响,形成了对大陆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的改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毕竟,到过大陆的台湾民众还不到1/3。“未来两岸诸多问题的解决,都取决于能否不断增进认同,厚植互信。”

  “遗憾的是,岛内的这种认知偏差的塑造并没有停止。台湾目前使用的教科书中,台湾史仍然单独成册,模糊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北京联大台研院两岸关系所副所长胡文生说,因此,台湾中学历史教科书的修正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希望台当局倾听岛内呼声,重定台湾历史的坐标,不要让两岸民众认同的疏离,成为未来两岸关系发展的鸿沟。本报记者 李炜娜

浏览更多台湾新闻

分享到:
编辑:李帅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