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评社19日刊载大陆台湾问题研究者刘隽的专论文章分析民进党的败选报告。文章指出,民进党的败选检讨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移,由此得出的检讨报告不可能触及败选的核心因素,就连党内人士都说这一份败选后的检讨问题报告,倒像是一份声讨国民党的檄文。民进党能否重回“执政”台湾地区之路,就看其是否能正视和改正败选存在的真正问题。千万不要再把检讨报告写成声讨檄文,让世人贻笑大方。
全文摘编如下:
日前,民进党败选检讨报告时隔一个月总算在人们的期待中出炉了。败选报告中提出包括“中央”行政资源大量下放,买票猖獗、查贿不利;媒体因素方面,当局大量置入性广告,蓝军媒体铺天盖地大做企业家新闻、国民党的媒体策略成功等;台商因素与返乡投票;“恐吓牌”与安定牌作用等综合原因所导致失败。这就是民进党的检讨报告呀!让民众看不明白,特别是让支持民进党的民众难以理解,就连民进党内人士都表示反对,说这不像一份败选后的检讨问题报告,倒像是一份声讨国民党诸多不是的檄文。
面对民进党这份所谓的败选检讨报告,民进党大佬级人物吕秀莲就直言,整个报告“看起来好像都在检讨国民党”。她认为,政党要检讨,“候选人更应检讨”。“陆委会前副主委”游盈隆则批评道,“这份蔡英文主席一手主导的败选检讨报告,有写不如没写!”游盈隆更是形象地把民进党的检讨报告好比成,小学生考试不及格回家,怕父母责怪,将不及格原因归于考题太难、考试日期提前、老师阅卷标准太严、甚至同学作弊等,但就是不检讨自己不用功。
民进党的这份败选检讨报告之所以遭到众人的质疑和反对,其关键点是检讨的出发点发生了偏移,由此得出的检讨报告不可能触及败选的核心因素,所以,民众也不可能看到民进党真实的检讨,此报告只不过是走走形式,遮人耳目罢了。而这种答非所问,把败选的原因全都推给了国民党,检讨报告变成了声讨国民党的檄文,这也只有民进党才能做得出来。透过这份检讨报告,不难说明民进党不愿不敢把自身败选的真正原因讲出来,只是在继续为自己错误两岸路线作遮掩,充分说明了民进党看不清或不愿看到当前两岸关系发展的大形势、大趋势,还在那夜郎自大,做着掩耳盗铃式自欺欺人的把戏。当众人皆醒,唯独民进党一小部分人还在自我陶醉。无论民进党作出如何糊弄百姓式的检讨报告,但是民进党必须面对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必须面对“九二共识”。纵观2012年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特别是到了最后两周时间,台湾大企业巨头也纷纷出来表示支持“九二共识”。这才是马英九与蔡英文真正拉开差距的分水岭,也是导致蔡英文败选的真正原因。
民进党“立委”蔡煌琅直言,两岸问题的确是民进党这次败选主因,党一定要“面对”两岸问题、“正视”两岸问题,不能再鸵鸟心态,否则下次选举仍会碰到同样问题,“经济选民就是民进党的最后一哩路!”他说,这次败选固然与基层扎根不够等因素有关,但最主要还是两岸问题。若不面对两岸问题,下次选举恐怕还是无法摆脱包袱。蔡煌琅讲的太好了,他讲到了点子上,太一针见血了。
但民进党和蔡英文还在为其败选找所谓的“原因”,为自身开脱。“九二共识”在台湾地区这次选举中已深入人心,成为民众看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一个标志特征。然而,民进党和蔡英文不这样认为,他们就是反对“九二共识”,说其根本就不存在。就像他们当初反对ECFA一样,但现在他们接受了ECFA,为何?原因很简单,ECFA受益于台湾民众,得到了多数民众的认可和支持,民进党也只好承认了。
同样,“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石,是两岸交流合作发展的根基,已逐渐深入民心。而民进党这次败选的要命之处,就是否定“九二共识”,让两岸民众产生不安全感,台湾大企业主出来力挺“九二共识”,表明支持哪一方,这在台湾选举中是第一次。这就是当前两岸关系发展潮流和大形势,民进党不能不正视,也不可回避,它是现实存在的。民进党是看清形势,顺着发展潮流,调整两岸政策,带领民进党走向另一片广阔的天地,还是在那固步自封,玩一叶障目的游戏呢?还待观察。
二是必须把与陈水扁的关系说清楚。陈水扁这个大贪腐分子,被判刑坐牢,但民进党和蔡英文对陈水扁的态度可谓很暧昧,说不清,道不明,是赞成支持陈水扁,还是反对陈水扁,与之切割,至今没有一个精准的说法。难道民进党就不怕陈水扁的贪腐问题影响到其选情吗?民进党在这个问题上,态度暧昧说明什么?说明“台独”意识在左右着民进党和蔡英文,其难以摆脱“台独”教义派的羁绊,由此,难以与陈水扁作真正的切割,只能采取模糊的态度,来个两面讨好。但对于这样一个从民进党走出来的让民众厌恶的大贪污犯,已经让民众看到了民进党的不洁。
民进党如何摆脱陈水扁的困扰,与之做真正的切割,走出被陈水扁感染的贪腐泥沼,给民众一个全新的形象,那就必须重视面对陈水扁问题,给民众一个准确的说法。这也是民进党败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民进党能否重回“执政”台湾地区之路,就看其是否能正视和改正败选存在的真正问题。千万不要再把检讨报告写成声讨檄文,让世人贻笑大方。 (刘隽,大陆台湾问题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