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败选后,展开9天的谢票之旅,海外与基层力拱她再战2016声浪四起,此刻的民进党处境不是拥护哪位领导人再战的好时机。首要之务是检讨败选真正原因,深刻检讨迈向执政之路的重重阻碍,尤其,面对中国大陆崛起、美国经济不振、欧债风暴的全球性连动,中美由高度的战略竞争关系变成战略伙伴等国际环境变化与挑战,是到了民进党该检讨第二次转型的时候。
据中评社分析报道,回顾民进党第一次转型是在上个世纪的90年代,转型内涵主要针对党的体质改变,提出有福利色彩的政策主张;对外政策部分,1999年以降低台独色彩的<台湾前途决议文>取代鲜明“独立建国”的<台独党纲>,以因应台湾民主化与国民党本土化。第一次转型成功,造就台湾第一次政党轮替,为陈水扁登“大位”的奠基工程。
第二次转型面对的新情势是,两岸情势缓和对台湾政治发展的影响,美日与大陆交好下的东亚情势变化及全球化下的台湾角色,这些错综复杂的外部关系,似乎愈来愈不容许民进党单单从台湾角度看待台湾或理解两岸关系。未来民进党如何达成未完成的最后一哩路目标,要看绿营菁英是否认到外部环境变化已让到民进党不得不调整。
蔡英文挑战马英九失利,近来不少绿营人士直指,张荣发、王雪红等企业家力挺“九二共识”与民进党两岸战略模糊有关,或选战策略不佳、未能主导议题、“第一女‘总统’”的妇女票与客家妹的诉求失灵等,这些短期的败选因素都言之成理,也各有依据。
然而,若将时间的轴线拉长一点来看,民进党重返执政失利,除内部的结构性因素外,10多年来,民进党未就中国大陆崛起与国际环境变迁多所着墨,党内菁英已经很久没有脑力激荡、更没有大鸣大放,无法集众人智慧,自然失去对外部环境的灵敏度与应变能力。
两岸政策不再是纯粹的两岸关系,这个变化主要来自马英九上台之后才产生的,两岸握手言和,又透过ECFA等16项协议加大力度对台湾影响力。绿营认定国民党“对大陆倾斜”,加深台湾的内部纷歧。
由于,国共和解,减缓台海不稳定因素与军事冲突,美国基于本身利益也乐见两岸和解政策,这个过程,民进党还是一厢情愿认为,美国未必乐见,甚或担忧马英九与大陆的和解政策。“大选”期间,美国露骨的两面手法,说明绿营人士对美国态度的掌握不够精准。
面对日益强大的中国大陆,中美成为战略伙伴关系,两大强权对台海的基本要求“和平稳定”与国民党一步一步构筑的执政之网,身为台湾的最大在野党,民进党确实面临巨大的挑战。第一步,当然要重返执政,要执政必须获得人民信赖与安心,因此,自我调整与转型不可免。
不容讳言,现今的民进党比起2008年快要灭党的惨况,好过几百倍,至少现在队伍还在、也有重整队形再战的能力,蔡英文4年领导党的大机器,有功劳也有苦劳。若以在野党而论,民进党依旧有力量,想到夺回政权,以不变应万变,只能永远在野。
摆在民进党的挑战包括,党魁继任者能不能有效统合党内意见、中国大陆路线的再辩论与两岸政策调整、面对新情势下是否须要新决议文以为因应、第二次转型是否掀起党内话是进而形成讨论而达成共识等等。
已经是绿营“人气王”的蔡英文在这些过程中要扮演什么角色,是她未来累积再起的本钱,现在基层基于情感喊出再战2016的声音,或许可以先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