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年前,受孙中山直接领导的10次持续不断的反清起义的激励和影响,伟大的辛亥革命应运而生。
孙中山先生所成长、生活的年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时期。那时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受西方列强和日本军国主义的多重侵略和威胁,孙先生出于对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深厚的热爱之情,为了拯救祖国濒于分裂和灭亡的命运而被迫开始了革命生涯。
28岁那年,孙中山先生和陆皓东一起写信给李鸿章,畅言改革事宜。在这个建议被李鸿章所拒绝后,他就开始了职业革命家的生涯。1894年11月24日,孙先生在美国檀香山建立了他的第一个革命组织——兴中会,从而奠定了他作为中国现代革命之父的历史地位。
辛亥革命结束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统治制度,从而开创了中国民主共和的新纪元。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这场革命的目的是为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状况,使之成为一个强大的繁荣昌盛的具有自由、平等、博爱精神的现代化国家。
孙先生一生中有20多年因为政治逃亡而周游世界,可以说他是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里经历最丰富、阅历最广泛的人物,从而使之具有洞察世界发展局势的深刻认识能力。
在关于如何重塑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制度,使之适应现代化的要求方面,孙先生写有很多充满爱国激情的文章,提出了很多的理论、认识、看法。其中,我最推崇的是作为其《建国方略》一部分的《实业计划》。
《实业计划》展示了作为现代中国革命之父的孙中山先生对于中国未来发展前景、中国在未来应有的国际地位的认识和具体设计,其思想认识之超前令人折服。
在《实业计划》中,孙中山先生预测到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历史已然表明,1937年日本侵略者发动的“七七事变”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在太平洋地区正式开始。至于中国学生至今仍然熟知的把1939年9月1日德国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和波兰作为二战开端的结论,是典型的欧洲中心主义历史观,而不是亚洲中心史观。这是对全体浴血奋战、饱受战争苦难的中国人民的抗战历史的错误解读,因为欧战爆发的时间比日本侵华战争晚了几乎两年零两个月。
孙先生在这部著作中认为,如果当时的工业化国家的领导人思维模式不从帝国主义侵略掠夺转到国际经济合作方面,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就会随着日本军国主义者对中国的入侵而爆发。
孙中山先生深知中国由于缺乏赖以发展现代工业所必需的资本、技术和人才,因此必须要从国际上获得资本、技术、人才,利用他们来发展工业和经济。孙先生关于中国工业化战略和经济基础设施建设的宏伟蓝图涉及到方方面面,内容极其丰富。他设想要在中国建设三个世界水平的港口:在天津建设北方大港,在上海建设东方大港,在广州建设南方大港;三大港口水路还可通过铁路与广阔的内地连接起来,使中国发展成为具有西方国家水准的世界关注的中心。
在邓小平先生所确立的改革开放政策指引下,在过去30多年里,中国的社会发展前所未有地越来越好,已经实现并升华了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的设想。中国现在所制定的开发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湾经济圈的政策,完全契合孙先生关于建设三大世界级港口的设想。三线工程的建设、青藏铁路的修建,以及中国现在的公路、铁路系统的形成,也是对孙先生设想的继承和升华。
今天,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国际化程度最高和最有活力的经济实体之一。世界银行研究中国问题的经济学家们对此感到神秘不解,因为在人类史上从来没有出现过像中国这样庞大的国家,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能够获得如此快速的发展。然而,如果他们读了孙中山先生著作中的相关论述,也许就能很容易理解中国现在这个局面的出现是必然的结果。
孙中山先生已经成为现代中国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符号和象征,孙先生的精神将会激励中国人民开辟更加美好的未来。(作者为孙中山曾外孙、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副主席。翻译:程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