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 时政 | 本网快讯 | 两岸 | 国际 | 港澳侨 | 热点新闻 | 大陆纵览 | 社会 | 财经 | 教育 | 军事 | 科技 | 传媒 | 奇闻趣事 | 新闻发布会 | 新闻人物

台岛夜话:两岸今日来之不易犹待努力

时间:2010-09-14 10:27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海基会与海协会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及知识产权保护合作协议(IPR)的换文,两项协议于9月12日正式生效。商务部发言人表示,作为业务主管部门,将积极落实好协议内容,推动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早期收获的实施,相信协议的实施,将促进两岸经贸交流与合作,推动两岸经济共同发展。

  9月12日还是两岸打破长期僵局、签署《金门协议》20周年的纪念日。20年后两岸签订ECFA共创双赢,9月12日是一个不寻常的日子。

  马英九以纪念《金门协议》20年为主题,请来台湾红十字总会会长陈长文回顾金门协议。当年是透过双方红十字会,建立了两岸第一个接触管道。陈长文说当年选择在金门协商,是因为地点非常机密、隐密。虽然《金门协议》只谈人道救援、紧急事件的处理和安排,由于政治局势敏感,万一曝光,对谈判的进程、内容会产生困扰。最后终于达成了这个历史性的两岸合作。也将金门从战场转变成象征和平的广场。

  陈长文回忆,当年有技术性的称呼问题,双方爽快地决定用两岸红十字会组织。马英九从《金门协议》谈到ECFA,都是秉着“正视现实、搁置争议、追求双赢”的精神来突破重重障碍。这个精神从签订《金门协议》开始,就一直往下发展。

  两岸关系在20年前就曾有正面善意的发展,但是李登辉、陈水扁执政时故意作梗,以偏悖的意识形态挂帅,耗费不可计数的金钱、时间、精力去搞花样,错失了在大陆的许多商机,忽视台湾的经济发展。最后还要回到原点,理性面对现实,拿出诚意来和对岸协商,双赢远景已隐然浮现。

  1987年,台湾开放老兵返乡探亲,这个深得民心的政策没料到引发了无法阻挡、更无法减缓的两岸交流。20多年来,两岸的政经变化,天翻地覆。大陆的经济起飞,现在以大国崛起之姿,一举超越日本,与美国、欧盟成鼎足之势。今后台湾的生存条件与保障,必须建立在与中国大陆的关系和缓、友好的基础之上,这是无法改变或争辩的事实。

  政论家指出,2010年ECFA签署之后,今后两岸关系以合作代替对抗的模式已经确立。今后无论是哪一党在台湾执政,都不能走回头路,搞对抗,暗自图谋“独立”等,一概都很难得逞。台湾社会受到两岸关系日渐密切的冲击,大陆的经济改革和成长,已根深蒂固地影响、关联到台湾民众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联合报》最近的一项民意调查,专家们多以为,这个民调具体反映了现阶段台湾百姓的心理状态。调查符合了10年来台湾社会的政治走向,接近小市民的心态。

  民调显示,赞成维持现状的民众超过51%,已成为台湾民意的主流。民调问卷问到有关两岸关系的社会、政治、军事和经贸,显示其中三成六认为两岸民间关系热络,三成八认为民间关系和缓,一成八认为民间关系低迷,三成九认为两岸官方关系稳定、三成一认为官方关系往来密切。有三成民众认为两岸军事关系处于紧张状态,四成民众认为军事关系和缓,一成八的答卷者觉得两方军事关系友好。多数受访民众认为,两岸发生战争的可能性很低,但是“台独”是促使两岸关系恶化的主要原因。

  经贸方面,三成四的受访者认为两岸经济关系互利互惠,二成九认为两岸既竞争又互利,二成八认为台湾和大陆互相竞争。民意很期待社会与经贸方面加强互动,也希望两岸官方的往来提升。民调显示,多数民众对两岸的和平意愿非常强烈,维持现状是主流民意,希望能延续下去。

  20年前台湾的民意,与现在大不相同。从《金门协议》到ECFA的签署与生效,回首过去,展望未来,20年如白驹过隙,我们失去了许多宝贵的时间和提升经济的机会,走到今天这一步,该深自庆幸来之不易,证明发展方向正确,来日方长,犹待努力。(作者曾任《联合晚报》主笔、《中国时报》专栏作家)

浏览更多台湾新闻

编辑:刘海伟

相关新闻

图片

本网快讯

热点新闻

奇闻趣事

两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