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1日,每年的“光棍节”催生市场无限生机。
大陆赴台湾驻点采访的记者都属于出差,远离家人,只身在台,自然会特别留意“一个人”的生活环境和单身人士的生存状态,发现这里单身族很庞大,其比例在全球也算高的。
“单”在台湾,日常生活却相当方便。除了适合所有人群的生活服务设施很发达,商家还开发了许多向单身汉倾斜的服务,丰富了“单身经济”——便利店里,一人份的食品见多,有单卖一根的香蕉,台菜餐厅推出一人份的佛跳墙,必胜客有单人份的“独享Pizza”、房地产的微型公寓热销……
台湾单身人士上千万?
台湾单身人口到底有多少,其实很难精确统计。两年多前台官方数字,单身人口达939万人,统计的人群是15岁以上的(含寄宿学生),未婚、离婚及丧偶者,意味着全台近一半人过着单身状态的生活,这未免太多了吧。
但台湾单身者比例高是公认的。最明显的是特定年龄段的女单,2013年的统计表明,台湾30至39岁未婚女性达61.8万人,平均年增2万人。而30岁到40岁的女性中,有三成以上未婚,35至40岁的女性则有1/4未婚,此比例是世界第二,仅次于法国。
还有“类单身”。台湾1至2人的“迷你家庭”占了家庭总数近三成,平均每户家庭的人口数,20年来减少近三成,加上未迁户籍的离乡工作者、出外就读的学生、不时出差的商务族群,处于“类单身”生活状态的比例更高。
900多万的单身人口,如果按每人年平均消费34万元台币计算,全台湾“一个人经济”的市场规模至少3万亿元台币。商家能不动念乎!
“单身经济”一词,最早由“单身女子经济”演化而来。单身人群注重生活质量,因为独身且收入不菲,与其他人群相比,更热衷消费,淡看储蓄。台北那些加入健身俱乐部或练习瑜伽、形体舞等各种课程的,出入美容中心、女子会所、香薰店的,往往是女单和她的闺蜜。
商家:“贴心”就赚钱
厂商开发产品的创意,就围绕“单”而展开。
记者在台北市繁华的东区和西门町,看到有适合单人享用的烧肉店、提供给单身背包客居住的“胶囊旅馆”。知名的小笼包店,也推出半笼包子。很多单身人士不愿做饭,商家就推出送餐或净菜的服务。
市面上,小尺寸的家电、家具,小容量的冰箱受青睐,在日用品连锁店“康是美”,小包装的洗衣精、洗发精、洗碗精等居家用品销得较好。街上可买到小包装食材、一人用电水壶、迷你空气清净机、USB迷你风扇、小包装米,适合一人用的煮饭小陶锅等。体贴到单身者一瓶红酒一次喝不完,商家就特制一种专用酒瓶塞。还有“雀儿爱巢”钥匙扣,用鸟叫声提醒单身者出门不忘带钥匙。
房地产方面,有人在租下中型店面后,进行单元化,切割为2至4坪(1坪约合3.3平方米)的微型店面出租。小而众多,不可小看,据报道这种适合“小确幸”的微型创业热,带动台北东区的店面租金上扬一成。
在台湾,“小宅”越来越受欢迎。适龄未婚女性普遍愿意追加买房投入,她们认为,即使不急于结婚,也应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提早为下半场人生做准备。她们买房子最喜欢交通便捷、有公园绿地、便利超商遍布的生活圈,例如台北内湖、板桥。小户型对她们“够用,负担又不过重”,比较实用。
小型公寓在都会区很抢手。例如新店一新盘推出一批仅15坪的小套房,很快销完。台北市中心的小套房,如台湾师大附中旁的“大安富中”,小到只有6至11坪,每坪售价高达100多万元新台币。官方的台北市都发局,已决定推出全台第一个为单身族量身打造的公营住宅,面积只有8.5坪,只租不卖。
一个人也要精彩
单身族形成新的消费力,逐渐改变台湾的消费形态。大家庭是“小集体”式的消费,周末一家人开着小汽车,到大超市大采购,买大分量的商品,而个人消费则是越来越依赖便利店,反正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单身或类单身者,工作之余难免寂寞,于是有了“寂寞商机”,最红火的是社交网络,网聊或在线游戏等虚拟世界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们对情感的慰藉。
台湾商业发展研究院学者朱浩认为,推动单身经济的三要素是:少子化、高龄化、网络化。当“大家都寂寞”时,交友网站、社交媒体有了市场,它帮助人们维系感情,聪明的商家必须把消费者从电脑前拉出来消费。
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咖啡馆,是单身族的最爱。现在的流行趋势是,减少多人座的大桌,增设一至两人的小座,客人点杯饮料或餐点,可坐上半天,读书报、玩电脑、滑手机、听音乐,很随意。
台北密集的便利店纷纷改变布局。除了塞满商品的货架,还增设歇息的座位,吸引客人小憩,提供各种生活支持服务,顾客既可阅读、发一会儿呆、吃东西,也可处理各种杂务,包括缴费、复印、传真、订票、领取网购商品等等。许多单身人士经历各种人生风雨,但哀而不伤,并智慧地将磨难沉淀下来,日子依然过得有声有色。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