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选址于石林彝族自治县石林镇境内。园区涵盖石林县7个乡镇,总面积20万亩。目前,园区正在申报国家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惠及台湾农业的政策措施,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农业合作已形成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发展格局,有力推动了两岸农民、农业以及基层乡镇的共同发展、合作双赢。截至目前,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总数增至29个,遍及14个省区市。
石林台创园现状如何?发挥了什么作用?带着问题,记者走进了石林“台创园”。
选址缘于石林品牌
享誉中外的云南石林,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气候资源以及外界对石林品牌的认知度。
2008年12月17日石林台湾农民创业园正式设立,这是我省首个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昆明市继高新区、经开区、滇池旅游度假区之后设立的第4个国家级园区。
与石林旅游品牌紧密结合起来打造,成为园区发展的必然选择。建园以来,以合作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农产品加工配送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为主,高起点规划设计,高标准建设基础设施,高质量进行招商引资,高效率推进项目建设。经过3年卓有成效的开发建设,在这片贫瘠落后的土地上初步建成一个雏形呈现的国家级农业园区。
“因石头而生、因石头得名的乃古咖啡是‘台创园’的产品。”2009年,来自台湾的曹艳凤、郑发云夫妇带着打造“农业+旅游业”的梦想入驻台创园。一天,看着不远处风景如画的乃古石林,便诞生了提升特色产品附加值、增进人文特色的“乃古咖啡”。
这是台资企业依托石林旅游资源、阿诗玛文化、交通区位3大优势,推动现代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的一个成功缩影。
记者了解到,到2015年,园区将带动昆明农业产业升级,提升昆明乃至云南农业在西南、东南亚地区的市场竞争力。打造全省一流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成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化样板。
新奇产品层出不穷
2月的石林,阳光灿烂,“台创园”内春色宜人。短短3年时间,石林台创园已成为昆明乃至云南县域经济版图上的“新坐标”,一次次纵向、横向的跨越和突破,吸引了全国的目光。3年,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和自主创新,诞生了享誉全国乃至世界的“石林创造”。
在石林银果农业产业种植基地,记者放眼看过去,原来的荒山已经郁郁葱葱,枇杷林、银杏林、百竹园让人目不暇接。与云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合作的云南高原野生稀特水果基因库;与云南农科院、四川农科院共同打造的枇杷种苗科技培育示范园将带动云南农业向现代化水平迈进。
“如何把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有机结合留住客人?”在石林台创园,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成为不断发展的创新实践。
“台创园”管委会专职副主任余春指着办公室的一块规划图兴致勃勃地介绍,“园区在开发建设中,始终将休闲观光旅游贯彻其中,在规划上特别增加了创新旅游形式,探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新路子。”
按照农业科技创新、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等5大功能建设园区,致力于引导特色产业实现生产服务标准化和经营市场化、高效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以及集团化和国际化。如今,这一成果开始显现。
在石林爱生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记者看到一排排由特制玻璃管建成的密闭管道式微藻光生物反应器在阳光照射下,里面成颗粒状红色的雨生红球藻随着玻璃管里流动的水不停奔跑。
“我们是第一家进入园区开工建设、第一家投产达效的企业,爱生行的微藻目前已进入日本市场。”谈及全方位服务企业,80后的公司技术总监潘思宇忍不住竖起大拇指。
据介绍,不断创新的举措,成就了台创园放眼全球承接产业转移的“聚集洼地”,实现优势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传统产业品牌化。目前,园区引进企业25家,其中台资企业7家,投资亿元以上企业7家,开工在建项目14个,投产项目9个,协议投资额35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8亿元。
现代农业崭露头角
走进石林锦苑花卉产业园,更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玫瑰、非洲菊、洋桔梗……一朵朵、一丛丛色彩斑斓、姹紫嫣红的花朵怒放着。带着手套,正在切花茎的李红梅和记者聊起来。她说,“家里还有农活,到远的地方上班不方便,在村里上班,4分钟就到,每个月苦得着1800元呢。”
“企业在此安家立业,村民们是受益者。今年开年,我们村就买了10多辆小汽车。”和李红梅有着同样感受的石林镇老挖村村长李光华美滋滋地说,“刚开始,村民走路上班,现在骑摩托开汽车上班的多了,连大学生都回乡到锦苑就业,家家户户日子越来越红火。”
“目前,我们还停留在传统农业上。”余春坦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其中之一就是转变农民传统观念和接受能力,改变传统农业就是农民在企业的带动下真正发展现代农业。”
“今年,园区工作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向产业培育转变。”县委书记罗朝峰强调,依靠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台创园”将成为云南农业科技创新的平台。为此,石林县委、县政府全力以赴地优化项目投资和建设发展软环境。园区以“一园多区”、“园中园”的发展模式,初步形成了以花卉、银杏、生物、生态农业观光、科技孵化、中药文化、农产品加工等为主的产业发展新格局。推进园区与金融机构“政银、银企”合作,探索引进民间资金、社会资本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土地流转等领域的深度开发;继续加强对台交流合作,推动农业产业化、旅游生态化、城乡一体化发展,发挥好昆明市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重要平台和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开放前沿农业基地的带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