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厦门的台湾水果销售集散中心附近,有一家名为“台南县农会”的店铺,走进店内一看,台湾各种农副产品琳琅满目。这间店铺的负责人,便是台南县农会供销社主任龚世明。
每个月,他都会到厦门一趟,其它的时间就交给大陆员工打理,“这种经营方式,坦白讲,一开始非常不放心”,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龚世明渐渐放手让大陆伙伴去做,如今,只靠电话、网络,他也能每天管控店铺,而且生意也比以往有了更大的起色。
看好厦门的“转运”功能
这间店铺是台南县农会的厦门展销店,于2007年底成立至今。
一开始,龚世明的目标很明确,就是解决台南县水果生产过剩的问题,销售台湾水果,但是几年下来,他发现一些深加工的产品,比水果更具有市场潜力。“芒果干、菠萝干、鱼干等,品质好、保质期长,对我们而言很有优势。”
如今,以厦门为中转站,这些来自台南的产品,销往东北、江苏、陕西、广东、湖南等地,“2010年开始,我们实现了收支平衡,预计从今年开始,我们就将开始盈利。”
生意放手交给大陆伙伴
在展销店内,导报记者见到了大陆小伙子方勇,他是龚世明聘请的经理,导报记者随意地拿起几样产品,他都介绍得头头是道,可见他对于台湾的文化,还是下了些功夫。“这也不是什么难事,他(龚世明)掌舵,我们划桨,大家齐心办事就好。”每天,方勇都要通过电话给龚世明报备店里的情况,久而久之,便有了很大的默契。
“其实一开始,我是非常不放心这样做的。”龚世明说,2007年开店的时候,都是从台湾指派员工过来经营,但是往往员工们待不了很长的时间,便吵着要回家,这曾让他十分头疼。从去年开始,店里的员工全部换成大陆人,这反而让龚世明觉得轻松了许多。
为了寻找优秀的人才,龚世明特地找合作比较密切的夏商集团进行推荐,“这是未来的趋势,两岸的合作,人才很重要,什么样的合作方式比较合理,还要慢慢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