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13日发表社论指出,网络时代高涨的民意、全球化浪潮下大陆的崛起,推动台湾进入超高速变迁时代,领导人巨变中的一个错误决定,就可能让整个台湾付出惨痛的代价,从过去陈水扁到现在马英九两任执政过程已屡见不鲜。但还有一种更糟糕的领导人,就是不做决定的领导人,这种领导人,会贻误台湾的机会、掐死台湾的命脉。
社论摘录如下:
决策常带有多面性,对错往往是比重的问题,也就是说,一个领导人面对的选项中并没有绝对对的决策,只有相对错得较少的决策,而且决策后如果具有强大的执行力,往往就能易错为对。但不做决策,将使得对的一面无法彰显,错的一面却不会消失,原地空转的结果,会让台湾连做“错误最少”、“伤害最小”决定的机会都流失。
这种“不领导的领导性格”,是我们对蔡英文最大的忧心。今年2月14日蔡英文在脸书发表《开创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时代》声明,宣布投入民进党2016初选,在1500字的声明中,看不到她以领导高度提出具体的“国政主张”,只留下一句媒体标题:“我不是陈水扁,不是马英九,我是蔡英文。”
从蔡英文过去这些年角逐台湾领导人大位时的言行,她确实不是陈水扁,也不是马英九。然而,这并不因此让人觉得安心或欣慰。马与扁都不被认为是好的领导典范,陈水扁有太强烈的务实或投机性格,甚至滥权乃至于涉贪涉弊,把台湾搞得乌烟瘴气;马英九却有着太不食人间烟火的理想性,不知变通、激怒众方,弄得离心离德。但这两位至少都是有方向感、肯做决定的领导人。
蔡英文呢?她的投机性没有陈水扁那么强烈,但似乎也没有足够的务实性,她不像马英九那么不知变通,但也缺乏马英九那种为理想灼身的使命感。这些都让我们相信蔡英文不是陈水扁或马英九。然而不是马、不是扁的蔡英文,却未必是好的领导人。这可以从蔡英文的行为模式观察。
遇到质询,蔡英文总是反问,而不给答案。当问及她对亚投行的态度时,她把问题抛向马英九:“亚投行议题这几天引发极大的争议,经过了7年,马英九似乎还是不明白,为什么人民对他有这么多质疑、这么不信任、不放心?”台湾该不该加入亚投行?她没回答。但亚投行带来的机会,不会等台湾。欧亚大板块正在形成,全球大格局正在改变,世界不会等台湾。
该当选择时,蔡英文习惯推给民意,不表达己见。当外界问及她为什么从支持“内阁制”改为反对“内阁制”时,她给了12字的回答:“目前主流民意坚持总统直选”。她没有说“内阁制”有哪些不好,所以反对,敷衍地把球丢给了“主流民意”。
需要下决定时,蔡英文经常诉求程序,回避实质主张。谈到“宪改”,蔡英文不忘加“国是会议”的程序门槛,国民党不同意,拖延“宪改”的责难就落在国民党头上,但当国民党同意由“总统府”召开时,蔡英文就再加一个程序障碍,以“这个政府已经进入看守状态,民众信赖不足”为由,反对由“总统府”召开“国是会议”,不理会台湾有史以来“国是会议”都由“总统府”召集的惯例,以及主政者召开本身的正当性。这是一种不失分策略,当她是在野党领袖时,影响不大,但如果这种“不领导的领导”就是蔡英文选上台湾领导人后的模式,就让人忧心万分了。
对此,我们必须提醒蔡英文,人民选的是“领导者”,不是凡事拿“主流民意”当借口的“应声虫”。如果“主流民意”变成了不负责的理由产生器,那么,台湾让时下最夯的大数据公司当“总统”就好了。凡事都透过大数据调查“主流民意”再决定政策,不需要政策论辩与损益检验,因为“主流民意”说了算。
没有解决问题能力的社会,不会进步,回避问题的领导人,不可能带领社会解决问题。台湾面对众多纠结的结构性问题,陈水扁与马英九竞选期间的高人气,让选民轻忽了对二人的检验,忽略了他们思考不全面的毛病,使台湾纠结的问题愈结愈紧。从这一点来看,台湾需要一个经过选民严格检验、高透明度的新形态领导人,才能领导台湾突破困局。蔡英文自诩不是陈水扁与马英九,这不是坏事,但凡事不表态、不做决定,以逃避选民检验,那么,她可能比马英九或陈水扁更加令人担心。
我们给蔡英文的建议是,她常常挂在口中的两个字是“想想”,但蔡英文目前最不缺的就是“想想看”,而是拿出具体主张接受检验。
[ 责任编辑:何建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