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台北人因拆迁17年无家可归 40多人过逝
台湾包袱铺,猛料挡不住!大家好,我是做梦都想成为拆迁户的城市流浪汉撩叔。
在撩叔身处的首都北京,说自己是拆迁户,基本等于在炫富;原因很简单,老屋拆迁后,又能分房又能分钱,瞬间小康变土豪。在帝都千万不要轻视住在老房子里的乡亲父老,说不准什么时候,人家就身家过千万了。
所以当撩叔看到“台北拆迁户无家可归”的新闻时,顿时冒出一脑袋问号,肿么可能?确定不是开玩笑?同样是拆迁户差距能这么大?
不敢相信,但也不能不信,这事确确实实发生了。
只因1户不妥协
上百拆迁户17年无家可归
超40位长者过世
台湾拆迁重建叫都更,也就是“都市更新”。咱们要说的这个事叫永春都更案,位于台北忠孝东路、松山路口;在2000年提出都更,126户中有8户无法整合。到了2014年,为加快进度,实施者森业营造改提变更事业计划、拟定权利变换计划案,将全区重建改为重建、整建并行,也获得台北市政府核定。
不过有3户不同意户提出行政诉讼,台北市政府因“程序瑕疵”败诉,被判撤销变更计划;目前2户已与实施者达成共识,最后只剩下1户不愿妥协。
“法院的判决结果,真的很令人失望!”自救会长刘德玢眼眶泛泪的说,永春都更案推动至今17年了,已有超过40个长者过世,更多住户苦等着遥遥无期的回家路。法院却因为1户30多年前就不住在永春的不同意户,将都更案判了无期徒刑,叫住户情何以堪。
刘德玢说,邻居一辈子也就买了这么1个家,老家拆除后只能在外租屋,随着年事高,有人生病、有人行动不便,却仍得住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公寓里,到死之前都没能回家,“真的为他们感到不甘心!”
74岁的都更同意户王美智表示,夫妻俩当年住在破旧公寓中,都更好像是天上掉下来的礼物。都更启动初期,先生李家坤天天到现场旁花圃报到,一坐就是一个下午,编织幻想未来的美梦,生前吞下最后一口气时更念念不忘,“如果有一天能回去住新房子,我死也甘愿。”只可惜,直到死后都无法达成这愿望。
为了一户,坑了100户,听起来很难想象,但法院还是这么判了。为什么?因为在这个永春都更案之前,还有过一个文林苑都更案,而这个案子,曾经闹得满城风雨。
警方称依法拆迁
却遭社运团体、学生夜宿抵制
36户中有10个人过逝等不到新家
2012年3月28日,台北士林区文林路、前街及后街一带的文林苑都更案,市府受乐扬建设委托拆除不同意户的王家,掀起台湾史上最大规模的都更抗争。声援的社运团体、学生夜宿现场,为不同意户伸张居住正义,直到2014年,王家与建商和解,事件和平落幕。
但这2年期间,却已为台湾都更敲了丧钟。新北市都更处长张温德当年在台北都更处担任总工程司,分工负责文林苑强拆工作,他苦笑的说:“当年单纯执行公务,没想到却成了狗熊!”
他表示,文林苑事件后,社会反弹力量大,对都更单位更是诸多责难,但他们只是依法行政的公务员,夹在住户与建商间左右为难。有人1年要到法院报到53次,压力大到离职不干了,都更成为不敢碰触的禁忌话题。
当年担任同意户自救会长的文林苑社区管委会主委谢春娇表示,能够回来真的很开心,现在尽量不会去想过去的那些纷争。只可惜36户同意户中,有10个人等不到回家的这天已过世,包括她的弟弟谢伯忠。
她感叹,2006年房子已破旧不堪,附近住户发起都更,弟弟质疑市府的话不能信,她除了马上签署同意,也让弟弟快点签。
谢春娇说,都更延宕的代价,文林苑的过来人都知道,看到现在永春都更案还在僵持,很同情那些住户的处境,只希望当局的公权力能伸张,不要再让少数人的抗争无限上纲,“顺从同意户,反而要遭受到莫明的惩罚!”
全台180万户老屋
平均每年只拆20多户
全部拆完要千年以后
文林苑、永春都更案后,业界噤若寒蝉,但钉子户问题不解决,老屋都更遥遥无期。台媒感慨,台湾都市景观老旧,但都更却难如登天!
根据“内政部”统计,全台854万户建筑,超过40年以上老屋约180万户,双北(台北、新北)更是一半以上为老旧房屋。除耐震度不足,衰败残破的市容,更被岛外游客讥笑。
而台湾每年平均都更核定案仅约28件,180万户老屋全部都更完成,已经不是时间问题,而是永远达不成的社会进化目标。
都更案件在文林苑事件后进入“瘫痪期”,建商更是噤若寒蝉,加上近年房市低迷,都更案跌入谷底。新北市2016年都更申请案量,从2015年的59件大减至只剩9件,今年截至目前虽有22件,但距离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台北市去年有43件都更案,今年至9月底约22件,都更件数同样不如预期。
台北都更处事业科长江中信表示,都更程序复杂,必须经过完整、正当程序,流程自然会拖久。再者,行政机关核定后,若少数所有权人提出司法救济,将行政机关核定的内容推翻掉。如此一来,全部流程就要再走一遍,一来一往至少超过10年,永春都更案就是一例。
不少网友在PTT网络讨论区发言讽刺“台湾市容超落后”,光是拿照片比对,无法分辨越南河内、台北市容的差别。搞不好过几年,越南的都市景观都可以完胜台湾,“我们市容跟贫民窟有什么差别?”
声明:本文为“台湾包袱铺”团队投稿作品,内容系作者个人观点,与中国台湾网无关。本文新闻素材来源台湾《中国时报》相关报道。
[责任编辑:高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