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台每年砸钱“催三胎” 地方县市财政紧张叫苦连天

2018年05月19日 09:11:00来源:环球时报

  台湾民进党当局端出“育儿牛肉”,以津贴补助等方式强力催生三胎,试图改善日益严峻的少子化问题。但是蔡英文上台两年来经济环境不断恶化,民众根本不敢生,更何况还是第三胎。

  “砸钱拼生育”

  台湾当局砸钱拼生育,抛出“少子化对策”。据台湾《中国时报》17日报道,对策分为扩大发放育儿津贴、扩大托育服务以及建置准公共化教保服务机制,其中新手爸妈最有感的是加码发放育儿津贴。目前家中育有0至2岁的婴幼儿,父母至少一方未就业,且综合所得税率低于20%的家长,可以领到每名幼儿每月2500元(新台币,下同)的育儿津贴;未来扩大实施,虽然设定“排富条件”,但不限定父母就业,并扩大到0至4岁,第三胎育儿津贴每月加发1000元,达到3500元。根据“行政院”的统计,受益人数将从原来的14万人增加到近27万人;2至4岁部分的津贴,明年8月起实施,受益者可达40万人。

  在扩大公共教保服务量方面,台“教育部”将持续补助地方政府增设公立及非营利幼儿园,到2020年增加1247个班。同时建置“准公共化机制”,即让私立幼儿园及私立托儿所“准公共化”,凡符合建筑物安全、教学保育质量良好以及收费让家长能够负担等条件的,可以由政府与其签署契约,分摊家长托育费用。“行政院长”赖清德信誓旦旦地称,三大政策加起来,可照顾86万个小朋友,每年经费约382亿元。

  社会普遍不看好

  与当局的信心满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各县市的“叫苦连天”。《联合报》17日称,地方政府按比例负担经费跟着提高,大叹这是“中央开支票,地方埋单”。财政情况较好的“六大直辖市”感叹“钱还不知道在哪里”,穷县更是急得直跳脚,要求当局全额补助,否则预算编不出来,不知该怎么办?只有台北市是个例外。台北社会局称,由于台北早已发放0到5岁的育儿津贴,每年约34亿元,因此预算不会额外增加。不过过去当局每月2500元的育儿津贴仅发放0到2岁,多数台北市家庭都是这段时间领当局津贴,等小孩超过2岁,再领台北市的补助,目前两者福利重叠,若规定“无法同时领”,那么对台北人来说“恐看得到、领不到”。

  岛内社会也普遍不看好。“儿盟主任”李宏文批评“行政院”功德只做一半,端出“牛肉”是希望刺激生育,却到了第三胎才加码,现在的家长连第一胎都不愿意生,要加码也应该选择第二胎,当局显然诚意不足。“妇女新知政策部”主任覃玉蓉质疑,生育率低的原因包括高工时低工资、房价高涨等,“每月发几千元就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就连家里育有三胞胎的民进党“立委”叶宜津也直言,现在民众连生一个孩子的勇气都没有,说要补助第三胎,根本就是空头支票。

  生育热情难被点燃

  少子化问题这些年一直困扰着台湾。上世纪50年代,台湾曾是世界生育率最高的地区之一,但2003年总生育率跌至1.23,突破总生育率1.3的超低生育率门槛,此后一直在世界最低生育率之列。台“国发会”曾预测,2061年全台总人口将减少24.2%,即547万人,幼年和青壮年会减少一半,老年人增加1.6倍,届时“台湾2300万人”的口号或许会成为绝响。为应对少子化危机,台当局2010年提出“孩子,是我们最好的传家宝”的口号,去年4月又宣布将成立“少子化办公室”,全力“催生”,但岛内民众的生育热情始终难以被点燃。

  台湾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薛承泰表示,现在可能因教育太强调个人主义,使得年轻人认为生孩子是负担。无论当局是否祭出生育奖励,或企业提供优厚待遇,仍抵不过生育观念的改变。《中国时报》直言,以金钱补贴生育已经不适合台湾的现实情况,除非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使小孩子对父母的价值升高,否则任凭政策如何制定,要想稳住出生率使之不下降,甚至提高,恐怕都会是缘木求鱼。(环球时报驻台北特约记者 余潞)

[责任编辑:杨旋]

相关内容

京ICP备13026587号-3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关于我们|本网动态|转载申请|联系我们|版权声明|法律顾问|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5361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