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时电子报7月5日刊登台湾大学学生刘信谙的署名文章,记述了刘信谙游玩北京几个著名景点见闻,文章摘编如下:
去年曾应朋友之邀,在暑假开学前几天和他到北京共游六天五夜,我称此行为“故都之旅”。
第一天到北京时,夜幕已经下垂,我匆匆收拾、早早就寝;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朋友从舒适的床里“挖起来”,出门随意在便餐车点了土豆丝卷饼和肉夹馍,即轻装出行。之所以如此迫不及待,是因为这一天安排了去故宫——从前只能透过荧幕才见得到的紫禁城,即将真实的展现在眼前,如此岂能不激动?
游荡深宫大内
待到了广场,我更加雀跃了。见小贩叫卖贝勒帽,二话不说,立马带走一顶。入境随俗嘛,此地此景正好合适。
自午门直到神武门,自早上九十点直到傍晚四五点,我和朋友二人就在这不知深几许的深宫大内游荡。故宫之大,不止令我们从早走到晚,还让我们从起初如皇帝般的“昂首阔步”,渐成后宫娘娘般“轻移莲步”,到后来,连莲步也移不成了,我们彼此如老佛爷搭着小李子、小李子搀着老佛爷,相互扶持,找个阴凉处歇了好一阵子,最终才顺利走出神武门。
尔后又在景山公园凭吊崇祯一番,才打道回府。晚餐享用驰名远近的北京烤鸭,然后结束“用精力换经历”的充实一天。
第三天,前进颐和园。颐和园之大虽与紫禁城不能相比,然对我而言,台湾大学已经很大了,从校总区的前门走到后门已经是个浩大的工程;而颐和园、紫禁城更大、更宽广,以台大观之,此园此城简直“若垂天之云”了!以台大观颐和、故宫,已然是以小巫见大巫;则以台湾观大陆,更加不可同日而语,更加需要调整,以合适的眼光方能看得不失真。
远征万里长城
第四天,远征长城。同车的“驴友”主要是“阿姨等级”的妇女,也有一些大叔,只有我二人最为年轻。在长城脚下,那些阿姨大叔们纷纷采纳导游的建议往缆车的方向走去,要搭缆车直接登顶;唯有我二人为了展现年轻人的体魄,独独往另一个方向,直接走往长城登临入口处。后来虽未登顶,不过我们幸运地在千万人中挤上了比半山腰还高些的地方。登高眺远,遥望脚下方才一路走来的长城在群山之间蜿蜒如龙脉,忽有脚踏乾坤的气概油然而生,一时也明白何以古人有“江山美人”之两难。
可惜我没有机会亲历此种挣扎,遂只好一挥折扇,露出“不到长城非好汉”几个字,拍拍照。
北京名街“续摊”
由于这一天我们是跟着旅行社一日游的行程,所以受限于时间。旅行社的一日游结束之后,我们径自前往王府井大街“续摊”。我们悠闲地逛着、晃着,直到日落月升。我们要看看走在大陆市民娱乐之前端的三里屯。结果我发现:三里屯酒吧街之所以夜未眠,是因为往来多是外国人,他们惯于夜生活。
今年9月,我即将再度赴京;这次不是短暂停留,而是长期驻扎:我将往北京大学交换一学期。这次,我依然怀抱期待:期待与不同人、以不同方式度北京的中秋,期待善用时间用更多精力换更多经历,期待更长时间、更深刻地认识、体会这座城市。
[责任编辑:韩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