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秋斗”27日下午在民进党中央党部前举行。 图片来源:互联网
11月27日,由五十余个台湾民间团体联合参与的2016“秋斗”举行,参与“秋斗”的民众前往民进党部前集结抗议,怒呛台当局“选前转型正义、选后政党利益”。据悉,今年的“秋斗”以“人民要正义,戳破假转型—左翼翻转大集结”为主题,针对多项社会议题。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网友问,台湾的“秋斗”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参加“秋斗”的群体又在争取些什么?
“秋斗”的起源
台湾“秋斗”最早起源于1988年的“二法一案”大游行,“秋斗”之名则是到了1993年“工人立法”大游行(又名“秋天斗阵行”)时才出现,来自当时文宣上的“秋斗”两字。为了筹办当年的“秋斗”活动,亦成立了“工人立法行动委员会”,自此“秋斗”成为由“工委会”所主办的定期活动。早期“秋斗”均举办于11月12日台湾的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后来周休二日制施行后,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在台湾改为只纪念不放假,“秋斗”举办时间也因此改为11月的周末,而不再固定于11月12日。实际上,在1994年、1995年及2000年,台湾“工委会”亦曾举办三次名为“春斗”的活动。
“秋斗”的转型:从工人运动转向广泛社会运动
台湾的“秋斗”自1988年开始以来已有20余年历史。早期的“秋斗”多以单纯的劳工诉求为主,游行主题中大多有“工人”二字。2005-2008年间,“秋斗”有4年的时间没有举办,2009年重新举办“秋斗”后,主办团体便积极尝试让其成为台湾社会运动集结的平台。
2012年的“秋斗”中“反教育商品化大队”由公私立大学生、教师团体组成,主要针对的是学费调整议题,抗议学费过高。
于是,“秋斗”就从纯粹的劳工运动逐渐与土地、环保、性别及各弱势或异议团体结合,在诉求上也不仅限于争取更好的劳工待遇。比如2013年的“秋斗”诉求就包括反财团圈地,要居住正义;反歧视,移工等要平等对待等等,体现出台湾劳工和社会运动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秋斗”也表现出台湾不同地域社会运动团结的趋势,比如今年有许多中南部民进党执政县市的反迫迁团体北上,盼能让北部民众理解所遭受到的急迫处境。
仪式性集体行动能否有实际的效果?
2016年的“秋斗”27日下午在民进党中央党部前举行。 图片来源:互联网
“秋斗”在台湾已经渐渐成为了一种仪式性的集体行动。不过,由于诉求多元而不聚焦,也不指向某个特定的社会争议,近年来“秋斗”的规模并没有因为劳工团体与其他社会团体的结合而越来越大,每年能够召集的抗争人数亦很难超过万人规模。相比于其他由具体社会事件引发的抗议或者政党发起的游行示威来说,一年一度的“秋斗”给当局施加的压力也相对较小。针对今年“秋斗”团体表达的各项诉求,民进党发言人杨家俍也仅表示会将这些诉求列为未来的参考,而没有具体而实际地回应这些诉求。“秋斗”未来是否能够继续办下去,并真的起到推动台湾社会发展进步的效果,也还只是未知之数。(章廉 综合整理)
[责任编辑:张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