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台湾选举的副手文化(图)

2015年11月20日 08:28 来源:新华台湾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选举的副手文化

  从左至右分别为王如玄、陈建仁、徐欣莹。

  在距离台湾2016“大选”只剩2个月的最后时刻,国民党、民进党、亲民党三党候选人终于敲定了副手人选。朱立伦选择了具有法律背景的王如玄,蔡英文选择了具有医学背景的陈建仁,而宋楚瑜的副手则为民国党主席徐欣莹。

  副手虽然在当选后形同备胎,只在突发事件时才有“领导”的机会,但毕竟身处权力中枢,能否发挥吸票作用,对选举的结果还是起到重要作用的。因此,挑选副手对于候选人来说也是一道难题,从李登辉、陈水扁到马英九,副手的出线都有其复杂缜密的背景和考虑。

  正副手间大跨度才是硬道理

  在台湾选举文化中,对副手的选择一直有一些约定俗成的“潜规则”,年龄、党派、领域,越有跨度就越是好的选择。而这次朱、蔡、宋三人的参选组合无一例外遵循了这个原则。

  首选,这三个组合均是男女搭配,考虑到了互补性,因而均选择了异性。其次,都是跨党征才,副手的选择跳脱传统思维,党内寻才不得,从党外征才,反而会让选民感到新意,可以收获厌倦两党恶斗的中间选民的选票。朱立伦副手王如玄和蔡英文副手陈建仁都是无党籍,显然是为了吸引中间选民。宋楚瑜的副手徐欣莹现为民国党主席,也是为了争取党外选票。而且不找本党政治精英担任副手也可避免党内爆发“卡位”争斗,从而削弱了在选举中的战斗力。

  此外,副手的背景也是候选人选择考虑的重点。朱立伦的副手王如玄长年致力于两性平权工作,关注于家庭暴力、职场性别平等、职场性骚扰等问题,其关注劳工基层的良好形象正好与具有丰富行政经验的朱立伦相辅相成。

  而且,台湾政坛还流行高学历,拥有博士文凭的政客比比皆是,众所皆知,马英九便拥有哈佛大学博士文凭。“专家治国”、“教授内阁”一度是马英九上台后的一大卖点,历任“阁揆”刘兆玄、陈冲、江宜桦等,不是美、加博士,就是财经专家,或者台大教授。蔡英文的副手陈建仁就是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流行病学与人类遗传的博士,曾任台湾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所长、流行病学研究所所长、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朱立伦的副手王如玄是中国人民大学的法学博士,宋楚瑜的副手徐欣莹则是台湾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系博士。

  不求加分 但求不减分

  副手虽然并不是选举中的制胜关键,但却也能传递出不少信息。副手不仅能体现参选人的个性和格局,还能传递出些许参选人未来的从政理念。也正因此,在台湾政坛有共识,挑选副手即使不能加分,但求不要减分;不能帮忙,也至少不要添乱。

  比如马英九2008年代表国民党夺回失去8年的执政权,他选的副手是萧万长。“微笑老萧”人缘不错,选票上自然不吃亏,而且萧万长是经济长才,马英九选他做副手是要在经济上打破闭关自守,开拓新局,传递出由政转经的信息。

  2012年选举时蔡英文也想延续了马英九选副手的思路,突围民进党和政治圈,找一位经济专家。她找了做过“财长”的林全和台湾“央行”总裁彭淮南,无奈都被拒绝,最后只好又回到民进党内,找了当时的秘书长苏嘉全。但无奈苏嘉全违法使用农地,舆论恶评如潮,令蔡英文疲于应对、灰头土脸,副手非但没帮上忙,反倒掉了链子。

  参选经验最丰富的宋楚瑜,虽然历次参选屡战屡败,但是选副手倒是一向颠覆传统。2000 年退党参选,找上长庚大学校长张昭雄素人搭档。2012年他再次从医界觅才,找上了在台湾医学界如雷贯耳的林瑞雄,林瑞雄虽然政治资历白纸一张,但也有人封其为台湾历史上智商最高的副手。

  副手要甘当“绿叶”吗?

  传统的副手大多要称职的担任“绿叶”的角色,不能抢了主角的风采,同时也不能惹祸。过最典型的就是李登辉时期的副手李元簇,谨守分寸,不言不语,让人几乎忘了他的存在。但相反地,陈水扁副手吕秀莲则是个“大炮”,上任不久就公开抱怨自己是“深宫怨妇”,时时挑战一下陈水扁,搞得阿扁几乎跟她公开翻脸。对此,作家李敖调侃这对正副手为“恶人自有恶人磨”。

  现今,陈建仁是否也如同吕秀莲一般不甘愿做一个影子副手。陈建仁第一次以副手身份公开亮相时,就说他不会是一个沉默的副手。面对记者们的犀利发问,陈建仁应对自如,毫不紧张,让语速较为缓慢、偶尔还会语句不通的蔡英文都不得不感叹,“他的口才比我好”。前“卫生署长”李明亮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陈建仁敢于负责,智商、情商都非常高,应该不会只是默默地当一个隐形人。

  副手对于候选人来说也许只是绿叶般的陪衬作用,但是他们是否真的只甘于此类角色,还得且选且观察。(俞菁 综合整理)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