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李登辉疯狂否认台抗战历史 马英九狠批:作践自己

2015年08月21日 09:24 来源:环球时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在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日前夕,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屡屡发表媚日言论,遭两岸各界猛烈抨击。在一片骂声中,李登辉毫无收敛,日前又在日本杂志上刊文,再次称日本为“祖国”,并表示,二战期间的台湾人“身为日本人为了祖国而战”,“70年前,台湾与日本是同一个国家,台湾对日抗战当然不是事实”。相关言论再次激怒台湾社会,有岛内网友疾呼“必须立刻锄奸,我们纳税人有必要养这么个大汉奸吗?”

  据台湾《联合晚报》20日报道,李登辉日前以“台日合作新面相的曙光”为题在立场偏右的日本月刊《Voice》上发表文章,该杂志副标题称,李登辉是比任何人都重视台日关系的台湾前“总统”。李登辉在文中称,“当时(指二战时)台湾的同胞们,毫无疑问都是作为日本人,为了祖国而战”。他还说,日本交流协会台北办事处代表沼田干夫拒绝出席对日抗战胜利阅兵活动是必然的事,“台湾与日本是同一个国家,台湾对日抗战当然不是事实”;马英九一连串动作,可以说是针对日本的刁难或骚扰,试图想要讨中国大陆的欢心。

  除了抹煞台湾抗战史,李登辉在文章中还称,“九二共识”完全是“伪造的产物”,因为1992年香港会谈中根本没有达成“一个中国,两岸各自表述”的共识,当时他担任总统,“从来没有人向他报告有达成这一项共识”。李登辉还肯定民进党主席蔡英文是理性且不巧言令色的“才女”,称会全力为蔡辅选。

  台湾“中央社”报道称,对于李登辉的最新媚日言论,马英九20日回应说,一个做过12年“中华民国总统”、现在还享受“总统”卸任礼遇的人,居然会说出这样出卖台湾、羞辱人民、作践自己的媚日言论,“我感到非常震惊、痛心和遗憾”。李登辉这样怎么对得起抗日牺牲的先贤先烈,以及2000万牺牲的军民同胞?马英九呼吁李登辉立刻收回言论,并向台湾民众郑重道歉。国民党“总统”参选人洪秀柱20日表示,听到李登辉的言论,“气到不行”,呼吁全民对李登辉的言行囗诛笔伐。台湾中国文化大学教授蔡玮称,李登辉事实不分、逻辑不清,用纳税人的钱享尽荣华富贵还吃里扒外,“说他叛国只是刚好”。

  李登辉办公室主任王燕军20日称,李登辉8月初接受日本杂志《Voice》的专访,并非投书,当时专访主题是台日经济交流和未来发展,在专访中聊到台日交流时,记者提问纪念对日抗战是否会造成台日芥蒂,当时李登辉的回答是“70年前台湾没有抗日作战的问题”,因为当时台湾是日本的殖民地。对于有人认为当时台湾也有抗日活动,王燕军称,当时台湾岛内的抗日活动,是因为日本总督府控制台湾人而产生的对日政权抵抗,台湾人抗日不能解读成整个中华民族的对日抗战。

  对于李登辉抹煞台湾抗战历史,台湾世新大学教授王晓波提出许多证据予以驳斥,包括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10月25日台湾才光复,这段时间内仍在日本的统治下,但台湾人还是自发庆祝了10月10日的“国庆节”,作为战胜者欢欣鼓舞地庆祝二战结束。王晓波说,台湾参与抗日的人太多了,包括成立台湾义勇队赴大陆参战的李友邦。二战结束后,日本、德国作为战败国,被盟军占领,但台湾、朝鲜却没有跟着被战败处分,可见国际认为台湾人是被殖民的,不是日本的合法国民。国民党文传会副主委杨伟中表示,许多台湾人前往中国大陆参与抗日工作,是不争的事实。类似李登辉的“日本殖民统治全面肯定论”,悖离史实,不利于亚洲各国民众的和解与交往。

  “太疯狂了!”有台湾网友如此评价李登辉的言论,“人之将去,原形毕露,李登辉终于说实话了,爱台湾是假,爱日本才是真。他掏心掏肺地对日本表忠心,日本人听了都肉麻”。有网友称,“就算李登辉要否认国民政府的抗日,难道原住民没有抗日吗? 他真不怕遭天谴啊!”台湾《联合报》的读者评论说:“二战中,男人送去当炮灰,女人被迫去慰安,日本这样对待台湾人,李登辉竟称日本为祖国,说台湾和日本同属一国,不折不扣地认贼作父,数典忘祖。”更有网友怒骂李登辉是“自甘当倭奴的一只绿蛆”。

  而对于李登辉否认“九二共识”,“九二共识”名词提出者、台湾前陆委会主委苏起20日回应说,李登辉想借着“打破九二共识这只瓶”,来“倒掉一中各表这坛酒”。苏起称,虽然“九二共识”几个字不曾出现在1992年的两岸函电往返文字中,但任何检阅过原文的人,都可以看出“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共识的意涵,这正是1992年两岸共识的精髓所在;若没有“一中各表”的共识,哪来1993年的汪辜会谈?对于李登辉此前否认“九二共识”的做法,马英九5月出席陆委会特展时,在1992年“国统会”做成“有关一个中国涵义”的历史文件前,三度指着李登辉的签名,反问媒体“那这位是谁”?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