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现象的出现,必然有其宏观与微观的因素。
然而,柯文哲就任近半年以来,其施政满意度与个人的支持度急速下滑,不禁引人省思,人气直逼蔡英文的政治明星,何以出现政治消解的后果呢?
首先,作为一个民选的行政首长,“兴利除弊”本是维系政绩的两个重要指标。柯文哲上任迄今,由于深信民气可用,遂将其施政重心置于“打击财团、揭露弊案”此一面向。问题在于柯文哲打贪的动作短时间可能大快人心,但是欠缺策略与稳定的政治节奏,四面出击与流传的放话耳语,已经开始出现边际效应递减的效果,导致民心与舆论疲乏。若就长期效应而言,市长毕竟不同于“立委”或议员,岂能以除弊作为单一施政主轴?对于柯文哲而言,专心致力于台北市政建设才是长久之计。
其次,良好的政治沟通与营销才能将理念转换成实际的政治行动,并让民众清楚了解政策设计与执行的过程,用柯文哲的语言来说,这就是所谓政策透明化与责任化。选举只需阐述可被期待的愿景理念,但市政则需要更多实际清晰的政策说明;选举可能透过海选公关人才即可上手,但市政则需要集合更多专业人才始能长远规划。在此需求下,柯文哲需要的是更专业且被充分授权的市政团队,而非政治酬庸性质的市政顾问。此外,寻找一个角色独立、明确的新闻处长与发言人亦是当务之急,否则,柯市长失言风波的剧情将不断上演。
再者,医界出身的柯文哲,标准作业流程与效率为其施政的重要价值。然而,柯市长必须了解在政治领域中,寻求“快速效率”和“稳健持续”的平衡,需要更多妥协的精神。但是在北宜快速铁路、大巨蛋、赠与挽联、小学图书馆订报与学童饮用牛奶等议题,只见市府的铁腕与果断,却鲜少有任何沟通与妥协。
最后,柯文哲还是将其充沛精力集中于市政建设等分内之事,过多的政治发言与动作只会引发更多无谓争议。
海峡导报特约评论员张宇韶(民进党前“中国事务部”副主任)
[ 责任编辑:李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