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两岸聚焦青年脉动(图)

2015年05月07日 09:32 来源:人民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两岸聚焦青年脉动(图)

    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杨懿在作主题发言。人民日报 记者孙立极摄

  

  淡江大学学生林欣谕就两岸青年学生交流发表自己的看法。人民日报 记者孙立极摄

  5月3日,第十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在黄浦江畔的上海举行。弹指一挥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转眼已走过10年。这是两岸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10年,论坛不但是两岸和平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更是引领者、推动者。

  聚焦两岸脉动

  “自从加入文化议题,我就届届都参加了。”作为一家推动两岸交流30余年的基金会——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的秘书长,陈春霖今年已经是第八次参加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了。他认为,论坛办实事,前瞻性很强。

  由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有关方面共同举办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应2005年“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而创。2006年4月和10月,先后成功举办了两岸经贸论坛和两岸农业合作论坛系列活动。2007年起,论坛纳入文化议题,并定名为两岸经贸文化论坛。

  几年间,论坛参与者广泛,从两岸有关党派团体代表、实务部门人士,到业界精英、专家学者;探讨议题及时,2006年谈恢复两会制度化协商、实现全面直接双向“三通”,2007年谈加强两岸农业合作,2008年谈扩大和深化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每届主题都切合当时背景,呼应两岸脉动,或者聚焦两岸同胞关心关切,或者热议事关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大问题。论坛已成为两岸汇集民意、凝聚共识、政策先导的重要平台,累计形成153项共同建议,大多转化为两岸共同或各自的具体政策措施,给两岸同胞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而今年最热的话题之一自然是青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回应社会呼声,设立了中小企业、青年与基层、经贸科技、文化教育四个组,除了探讨两岸经贸合作与区域经济整合、文化产业交流合作、科技创新与知识权保护等传统主题,也增加了共创青年就业与创业机会、两岸乡镇社区交流等热议话题。

  减少形式交流

  开幕式后,分组论坛登场。青年与基层组一群年轻面孔,甫一亮相,便吸引了众多媒体记者。有略带沧桑的成功创业者,更有一群尚未走出校门的大学生。24岁的台湾大学学生林家兴以中国国民党青年团团长身份与会。他说,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比他想象的开放,“发言时还能使用PPT。”

  青年果然锐气逼人。林家兴利用自由发言的机会提出具体问题。针对他提到的,有茶商反映,在“小三通”中遭遇进出货物受阻,令通过“小三通”运输货物的台商很困扰。听会的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回应,此问题他们曾专门做过了解。事情起因是,最近一年来,两岸“小三通”发生数起枪支、毒品走私案,“查处走私,加强监管,希望台湾朋友能理解。”

  这场你来我往,既是海峡两岸的对话,也是两个世代的对话。如何在两岸青年间开展交流,如何与青年交流都成为热议话题。

  北京清华大学学生林声巧是学校海峡两岸交流会的会长。他多次赴台,其中作为交换学生在台湾学习了一个学期。他认为,两岸青年互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交流本身,应该更有针对性。比如说举办学术研修营,选拔某学科的优秀学生坐在一起学习探讨,或者选择同学们比较关心的话题,比如环境保护,让大家在讨论中增进了解。

  东吴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谢政谕发言时也持类似观点。他认为,两岸青年交流要深化交流层次,不要再做旅游式参访,多做主题式交流,可以结合创业,也可以结合其它议题。比如加入中华文明要素,也就是常说的文创产业合作。谢政谕呼吁,因为交流经费常常有限,在两岸赚钱的企业能否成立一个基金,支持相关交流活动。

  关注青年创业

  “两岸合作,共创青年就业与创业机会”是今年论坛议题之一。除了邀请两岸成功创业者讲述个人经历和经验,不少嘉宾积极为两岸青年就业问题建言。

  中国国民党中常委、青工总会前总会长曾文培认为,近年来两岸都面临年轻人就业问题,解决失业率最好的方法就是鼓励创业。他建议举办两岸成功创业青年经验分享座谈会,成立两岸青年创业贷款基金,为年轻人提供创业第一桶金。曾文培也表示,大陆积极推动的“一带一路”或是亚投行,两岸青年都不应缺席。他认为,年轻人有长期投入的本钱,且在使用互联网沟通制造、商贸、物流等信息上具有优势,希望相关部门在筹建过程中,能为两岸青年创造参与机会。

  中华两岸连锁经营协会理事长王国安表示,青年创业也可与中小企业发展相结合。近年来比较成功的85C咖啡就是成功的案例,一家台湾中小企业到大陆后得到快速发展,成长几十倍。他认为,台湾服务业40年练就的功夫,如果能够借助大陆现代服务发展的商机,可以打造出两岸服务业的品牌,对中小企业起到促进作用,对台湾经济社会稳定也有助益。

  陈德铭发言时也介绍,最近一年多时间,他围绕两岸“创客”进行了调研,曾到上海、深圳访问“创客”集聚地。相对来说,来自台湾的创客不多。他提出,“大陆目前有200多个国家经济开发区、100多个科技开发区,其中不乏各种优惠政策和风险投资,怎么使台湾青年也可以走进来,双方都要想办法。”

  寻求情感认同

  “这样的感情从来没有因为1700公里(北京至台北的距离)受到丝毫阻碍。”北京大学数学系学生杨懿在论坛上分享了她身边的两岸故事。2011年暑假,她参与了一项社会服务计划。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云南大学的学生志愿者一年两期,分别到台湾和云南两地开展以服务小学生为主的社会服务活动。两岸大学生在与孩子们互动中收获感动,在齐心协力做好服务过程中,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杨懿展示了一张四个男生的开心合照。她介绍,其中三位来自台湾大学,搭乘的火车在陕西宝鸡停车10分钟。一位是家在宝鸡的北京大学学生,当他得知服务团的台湾队友将路过家乡,特别提着当地小吃,买了一张站台票,穿越拥挤的人流,与他们相会。“中间这位男生脚受了伤,据说是单脚跳着从车厢下来,四人短短相聚,直到火车快开的最后一刻才重又上车……”

  杨懿的发言引来不少共鸣。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学生吕声炜来自高雄的中低收入家庭。他觉得两岸之间让利心态要修正。“不仅是从赚钱,更要从心出发,交流彼此的感情,寻找情感的认同。经济认同是一时的,像这种跨越1700公里的情感认同才是长久的。”

  台湾新党主席郁慕明同样心有所动,他在论坛小结中说:“听了杨懿同学的一番话,你会发现,你对两岸青年未来的很多疑问,都可以迎刃而解。”

  杨懿的结束语则触动了更多人:“一同努力,一同期待。”犹如对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所有参与者的期勉。(记者 孙立极)

互动社区
热帖| 博文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