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重掌党机器后,重启“中国事务委员会”,这意味着蔡英文开始推动民进党大陆政策的讨论,也关系到其未来能否顺利走完“最后一里路”。
该会议达成结论,民进党要求执政县市学习“高雄模式”,成立“两岸城市交流小组”,建立党内处理两岸事务的机制。从某种程度上说,这套机制其实可以通过集体力量,约束地方首长出现“暴冲”举动,更会限缩党内两岸路线竞争的空间。对蔡英文而言,此举确实有助于巩固其个人在党内两岸论述的主导权;但相对来说,整个民进党却可能因此丧失两岸路线调整的机会。
不可思议的是,蔡英文要求13个执政县市成立“两岸小组”,就以为这是在向大陆方面释出善意,误以为民进党在县市治理平台公开讨论两岸议题的次数增加后,逐渐就会从两岸的城市交流提升到党层次的民共交流。其实,这是民进党的自我高估与误判情势,民共交流的最后关键还是在于“九二共识”,无可回避。
现实中,民进党的两岸政策,必须面对三项考验。第一是美国华府要能接受。蔡英文首先要面对美国的询问,是否要改变台海两岸现况,包括“台独公投”及“修宪”?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如果蔡英文没有正面及合理的论述,会影响美国的信任度,也会影响及增加台湾“中间选民”对民进党执政的疑虑。第二项考验是,如果民进党要进一步取得“立法院”过半席次,不调整两岸政策是不可能的。第三则是民进党的大陆政策必须要与北京建立最起码的互信,才能持续处理两岸事务,保持两岸关系稳定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从“台独论述”变迁来看,民进党只要面临“总统”大选,就会调整其“主权论述”与两岸政策主张,提出相对开放性政策论述,但是本质上仍是采取模糊性“打擦边球”的论述,意图蒙混过关。如果民进党仍然如此,大陆方面未来对民进党的紧缩性与防备性作为可能逐步增强。
换言之,目前蔡英文或民进党所有两岸政策做法的调整,大多仍属于程序性宣示,仍然未见具体内涵,大陆目前只能“听其言观其行”。
特约评论员 潘锡堂(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教授)
[ 责任编辑:黄露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