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标签:两会领导人商谈 | 经贸文化论坛 | 直击海峡论坛 | 建党91周年
您的位置:中国台湾网  >   台湾频道  >   时政  >   正文

高雄气爆案持续发酵 暴露法律漏洞多位高官请辞

2014年08月19日 10:00 来源:法制日报 字号:       转发 打印

  台湾高雄气爆事件造成重大伤亡,引起岛内外的广泛关注。当前,救灾和重建还在继续,气爆案的真相也日渐浮出水面,责任和问题也日渐明确。然而,高雄气爆事件持续在台湾发酵,不仅暴露了石化管理模式存在的法律漏洞,而且引起了台湾政坛上的“恶斗”,迄今已有多人因此请辞。

  石化管理模式存在法律漏洞

  当前,台湾石化运输管道的检查和防腐检测都是由石化业者自行管理,多久进行一次测试、测试结果是否需要向主管机关负责等均无法律规定,而是由业者自行决定、自行管理。虽然“劳工局”也会例行抽查,但无强制性监督规定本身就存在漏洞和隐忧。现行法规疏漏、过渡放任业者自主管理成为本案发生的关键,虽然在归责上业者和高雄市政府均难辞其咎。

  案发之后,高雄市政府环保局局长陈金德痛批李长荣化工未在第一时间通报致丙烯外泄3个多小时而酿祸。事实上,台当局主管机关并无任何法规明文规定气体监控系统数据出现异常需要向主管机关通报。所以,单纯从法律角度讲,李长荣化工未向主管机关申报并没有违法。虽然李长荣化工和负责运输丙烯的华运仓储未能在第一时间停止丙烯输送、彻查外泄点以及立即通报主管机关都是致命疏漏的关键。

  另外,高雄市消防局接到民众报案后,本应在第一时间撤离、清空危险区内的所有居民,但是因为李长荣化工和华运仓储没有通报丙烯外泄事件,消防局单纯在地面查询可疑外泄点和外泄气体而没有与业者进行沟通查询输送单位是否存在问题,导致黄金3小时救灾期内地表下的丙烯继续蔓延泄漏并最终酿成这起史上最大的工业安全事故。

  管线老旧缺乏有效严格监管、地方政府应对大规模化学灾害应变能力不足的问题在台湾很多地方都存在,确实有必要借此次事件作全面的检查、处理。

  政坛“恶斗”致人才流失

  灾难发生后,集中全部力量以最高效率救灾是第一位的,但是在台湾却不是,处在第一位的永远是各级民意代表中部分人的谩骂和攻击。高雄气爆案亦然。

  案件发生后,首先看到的是推卸责任,几乎在高雄气爆案发生的同时,关于地下线路到底属于哪一级管辖的政治口水战就已经开始。为了证明民进党籍的高雄市执政者没有过错,民进党民意代表陈其迈甚至拿出24年前时任高雄市长吴敦义批准中油埋设管线的文件,要求检方立即约谈吴敦义。掩耳盗铃的是,吴敦义之后的十余年一直是民进党执政,陈菊就连续任职8年!若干年来民进党没有一点责任么?更何况,有文件显示,2012年陈菊主政的高雄市政府就已经发现荣化问题管线!推诿卸责、争功委过、打击对手、捞取利益是政客的天性,但是,如此动辄诉诸检方且不受约束的,实在难找。

  进而,台“经济部”负责人张家祝因为不堪忍受陈其迈的抹黑、谩骂和攻击,愤而辞职。高雄气爆案到底应该由谁承担法律责任,需要检察机关调查、法院判决后才能厘清。然而,全力指挥救灾的张家祝因为指挥救灾忙得不可开交,没有参加罹难者头七法会而被骂为冷血部长。8月7日,陈其迈还辱骂张家祝冷血、没人性。张家祝愤而请辞。刚刚被任命为张家祝继任者的杜紫军依然被这位陈其迈骂为“请鬼拿药单”的鬼。这位民意代表因为披着这层代表的皮而享受着侮辱各部门负责人甚至进行人身攻击的权利。

  每次事件都出现有修养的专业人士辞职的现象,而那些民代们则用文明人之下的语言犯下口业,从而使得劣币驱逐良币成为台湾政治生活中的常态!台湾的政治运作机制出了问题,政治人才和工商大老感到痛心无奈,但无能为力,未来势必会加快撤出台湾的步伐。

  救灾和重建充满选举“臭气”

  在某种程度上,台湾现在的所谓民主制度是各种政治妥协的产物。第一次政党轮替之前,民进党还有清廉、民主、爱乡土的理想。然而,尝过权力滋味的所谓本土政党立即变成贪腐集团。当选的民意代表尤其是所谓“不分区”民代更是享足了“利益”。遇到救灾问题,更是各级民代露脸的好机会,无限上纲的攻击无异于将官员凌迟处死,也无疑为自己找到了给选民表演的充足舞台。

  而且,国民党中部分人也自认为存在过错,这使得他们对自己的正当性都没有信心,甚至在政治道德上作出无原则的让步。加之,各政党内部利益团体林立,不同派系和团体互相勾结,不停破坏台湾的政治制度,使得岛内政坛人才流失,政令不得畅通,经济不能发展,民生不能改善,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作为一名长期研究台湾的学者,笔者真心希望台湾能借高雄气爆案的处理和灾后重建反思自己的制度问题和价值问题,真正能让台湾的治理体系良性运转,真正为台湾谋得一个光明的未来。□朱松岭 (作者系北京联合大学台研院教授)

:
关于我们 | 本网动态 | 转载申请 | 投稿邮箱 | 联系我们 | 版权申明 | 法律顾问
京ICP证130248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03391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219号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