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万长日前在两岸紫金山峰会上表示,“两岸经济规模的巨大差距,造成双方资金、人才、技术移动失衡现象”,并对此表示担忧,成为岛内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失衡论”的典型代表。如何看待两岸经济规模差距与两岸经济关系发展过程中的失衡现象,对于深化两岸经济合作与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0年对3年,失衡不奇怪
两岸资金或投资移动失衡现象,从数据看确是事实:台商对大陆投资总额累计超过1000亿美元,但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到目前只有10亿美元。但这一问题形成,有历史、两岸经济发展差异及政策导向等诸多原因。台商对大陆投资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今已有30年的历史,累计投资金额庞大也是非常自然的事情;而大陆企业对台投资只有3年多时间,投资规模不大也不奇怪。
两岸经济规模差异、发展阶段及政策导向也影响着两岸资金或投资移动的规模。三十多年来,大陆经济一直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需要资金尤其是境外投资,因此采取了积极的鼓励政策,出台许多优惠政策措施,从而促进了包括台资在内的境外企业对大陆投资的大幅扩张,台商对大陆投资的迅速增加,实现了互利双赢。相对的,台湾经济发展已进入后工业化发展阶段,加上市场与经济规模小,吸引境外投资的诱因与规模自然无法与大陆相提并论,不可能像大陆那样能够吸引庞大的境外资金,两岸资金流动失衡也是非常自然的现象。
不想失衡,为何封杀华为
问题的关键在于,台湾方面担忧这种失衡,却从不思考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方面大陆经济的快速崛起与巨大的发展潜力,充满着机会,尤其是大陆对台湾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采取鼓励、支持政策,近年来出台的惠台政策就达数百项之多。另一方面,台湾却对大陆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台湾,不仅不鼓励,而是处处限制与歧视,大陆企业与同胞在台享受的待遇远不如外商,这样的政策环境如何能够吸引大陆的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台湾?
日前在绿营压力下,台“国安局”以政治手段阻挠使用华为电信产品,禁止华为参与台湾招标的做法,这不仅不符合当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氛围,也违背两岸经济合作基本精神,其实也是台湾经济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绿营一直攻击台商“钱流大陆,债留台湾”,却不断反对大陆资金进入台湾,完全是政治考虑的结果。可以说,岛内政治思维甚至“反中”或“恐中”思维加大了两岸资金、技术与人才转移的失衡。
摒弃“恐中”思维才能携手共进
台湾方面如果不能正确看待两岸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的大势,不是从两岸经济融合与共同发展的思维出发,只看到两岸资金、技术与人才移动失衡的表象,而不去分析与探究造成这种失衡现象背后的原则,只是抱怨,只能沦为情绪性的发泄,于事无补。首先必须明白,在两岸经济规模差距巨大及两岸经济发展呈现“台衰陆长”的趋势下,台湾资金、技术与人才向大陆转移是一种不可避免的正常趋势与现象,不必担忧,台湾也无法阻拦。问题的关键是台湾在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的同时,如何创造条件,减少政治干扰,消除政策限制与歧视,让大陆资金、技术与人才能够进入台湾,实现两岸资源要素的双向往来与合理流动,在市场机制下实现两岸经济资源在两岸的合理配置,发挥最大功效。台湾需要做的是,抛弃敌对政治思维,摒弃“恐中”与“反中”思维,正视两岸经济关系发展与两岸经济合作,减少对大陆资金、技术与人才进入台湾的管制与歧视,采取鼓励政策,方能形成两岸资金、技术与人才的正常流动和良性循环,促进两岸经济的共同发展。(海峡导报特约撰述人 中国社科院台研所研究员:王建民)
[ 责任编辑:朱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