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张颢骞善用自己的台湾身份,创造不同的人生经验。
据台湾《旺报》报道,9年前,12岁的张颢骞第一次踏上了北京的土地,如今的他,已经能讲一口地道的京片子,现就读北京大学经济系二年级,并修习社会系双学位。作为北京大学海峡两岸交流协会台生分会副会长的他,将两岸交流作为自己的志向。
张颢骞和北京的缘分要从他的父亲说起,他的父亲是大陆本地人,后来认识原籍台湾的张颢骞的母亲,两人决定来到台湾发展,在台湾他的父亲继续在艺术界努力不辍,曾导演歌仔戏《台湾。我的母亲》,该剧也在台湾各界受到了热烈的欢迎。
在台湾出生的张颢骞于小学四年级时跟随父亲来到大陆,对于年幼的他来说,心理面对了极大的压力,他说,“爸爸常常工作到很晚回家,我就要一个人上街买晚餐和水果。”由于对北京的风土民情和语言习惯不熟悉,张颢骞一开始十分畏惧与大陆摊贩沟通,好在大陆人对台湾人很友善,所以后来就习惯了。
此外,在台湾接受基础教育的张颢骞更要面对两岸学习环境对他造成的冲击,老师讲话的口音以及简体字的使用,都是他必须跨越的障碍。好在当时有一位老师每天下课等其它学生都走后,单独为张颢骞补习,让他觉得,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老师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之下,他渐渐融入了大陆的环境。
张颢骞的父亲一直鼓励他,未来以大陆第一学府北京大学作为志愿。然而真正让他立志攻读北大的起因,则是发生在他初三考高中的时候。张颢骞说,“当时我和一些朋友都把人民大学附中做为第一志愿,我一开始以为自己没有问题,想不到发榜后,我的一个好朋友考上了,我自己却没有,当时心里很受刺激,决定一定要在高考时‘翻身’。”
三年后的高考,张颢骞一举考上北京大学经济系,由于对自己未来的路还不确定,因此他选择修社会系双学位,期许自己多学、多看,才会知道要什么。
在他刚进北大时,一个学校社团向他伸出了友善的手,成为张颢骞另一个人生志向的关键团体:北京大学两岸交流协会。
成立于2002年的北京大学两岸交流协会,是一个以促进两岸学生交流为宗旨的社团,其成员皆为北京大学学生,张颢骞在学长、学姐的介绍下参加了该协会的入团面试,由于表现出色,加上自己从高一到高三皆为学校学生会主席,相关经验丰富,因此一入团就被赋予外联部长的职位。
张颢骞笑道,印象最深刻的是主办台湾美食节,那是在大学所办的第一个活动,一共拉了12家台湾餐厅在北大食堂摆摊,大陆同学们来吃后,都喜欢上了台湾食物。能把台湾的美食带给大陆朋友们,让他们喜欢台湾,让他觉得很有成就感。
张颢骞今年将接任北大两岸交流协会代理理事长,他表示,由于自己同时具备海峡两岸的经验和背景,因此把两岸交流作为自己的使命,也希望将来到国外深造,在经济领域发挥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