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内日前因“日据”、“日治”用词问题爆发激烈争论,也让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在一个赤日炎炎的夏日午后,《环球时报》记者来到台北市新生南路的福华文教会馆,就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向中国文化大学教授王仲孚进行了一番请教。
两蒋时期以“正统中国”自居
关于台湾历史教科书存在的各种问题,王教授首先从60多年前国民党政权迁台讲起。王教授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两蒋时期,基于“动员戡乱时期临时条款”,台湾将共产党视作“叛乱集团”,否定中共统治大陆的正当性,因此那个时候的教科书将大陆称作“伪政权”,将解放军称作“伪军”,将台湾称作“反攻复国”的基地。书中讲到国民党败退台湾的原因时称,抗战8年,国军消耗很大,共产党却借机坐大,加上苏联相帮,而美国却不帮国民党“剿匪”,结果“大陆沦陷”。
王教授说,就整个历史观来说,两蒋时期是以“正统中国”自居,强调做堂堂正正中国人,所以历史教科书是以正统王朝立场叙述历史,从黄帝、尧舜讲起,一直到清朝、民国。如果说与大陆有差别,也只是在某些历史事件的看法上。比如陈胜、吴广起义,两地叫法一致,但东汉的黄巾起义则在台湾被称作“黄巾之乱”。那个时候,对台湾人来说,“中国”当然就是“我国”,“本国史”就是“中国史”。但李登辉主政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出现大转折。
“中国伟大诗人李白”
1991年,李登辉宣布终止“动员戡乱时期”,承认中共统治大陆的正当性。1994年,李登辉发表与日本作家司马辽太郎的对话,声称台湾本土历史受到忽视。李登辉发出的这个讯号不同寻常,但很多人当时都没有在意。实际后果是:台湾历史教科书课纲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的成员开始变质,不久教科书也开始变质。最鲜明的例子是:从1997年9月新学期开学,台湾的初中一年级学生要学《认识台湾》。从此,台湾初中的历史教科书中国史和台湾史分开。
2000年,陈水扁上台,大搞分裂活动。2005年,杜正胜被陈水扁委任为“教育部长”。他发现台湾的高中历史教科书还没有将中国史和台湾史割裂开来,于是匆忙炮制了一个“95暂行纲要”,于2006年实施。从此在台湾,“本国史”再也不是“中国史”,“中国”也不再是“我国”。比如,以前教科书说“我国伟大诗人李白”,现在只能说“中国伟大诗人李白”。
王教授说,最诡异的是,历史教科书将“中华民国”也进行肢解,1949年以前的“中华民国”历史被放在中国史内,1949年后的“中华民国史”被放在台湾史里,与荷兰、清朝、郑成功、日本一样被视为外来政权。这里面,荷兰殖民统治台湾用“荷据”,清朝用“清领”,意指占领,郑成功用“郑氏王国”,对日本反而用中性词“日治”,而不是以往的“日据”。
鉴于“95纲要”是个暂行纲要,2008年民进党在下台之前,又炮制了一个加入更多“本土意识”的“98课纲”,同年国民党重新执政。面对社会压力和课纲争议,2009年马英九亲自出面,宣布“冻结”“98课纲”,责成“教育部长”重新拟订“101课纲”。但“101课纲”维持李扁时期的史观,唯一的变化是增加半册中国史,也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有关叙述也多半负面。
警惕“台独”史观扩散
王仲孚教授告诉记者,台湾历史教科书问题不只是用词争议,根本问题在于对教科书的认知。世界上所有地区的教科书都有自己的立场,所以教科书与一般的学术著作很不一样。王教授说,多年来他就是秉持中国人的立场,秉持中国传统历史的立场,反对“文化台独”。在岛内,除了《自由时报》一名记者跟他作对了十来年,其他还没有听到太多批评之声。王教授说,之所以“独派”学者不太理他,是因为他们强词夺理,而不是理直气壮。比如一样研究先秦历史的杜正胜,当年就写过这样的文字:“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在黄河流域”。“我倒要问他,现在的祖先还是不是黄河流域的那个祖先,难道祖先也可以变来变去吗?”王教授说。
王教授认为,教育上的改变是很模糊的,一开始没感觉,不觉得可怕,但这就像癌症病毒进入身体里却没感觉一样,等到发现时已经来不及了。台湾历史教科书将台湾史与中国史割裂,最大危害是改变青少年的历史认同,进而改变他们的国家认同。李登辉曾经说过,只要有65%的人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台湾就“独立”了。如今,最早接受李扁史观教科书教育的年轻人已经30多岁,在很多人的认知里,台湾是台湾,中国是中国,两岸没有关系。台湾历史教育的这种后果就像癌症一样,已经扩散,时间越久问题越严重。
[ 责任编辑:周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