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么一段无法验证的传说,据说蒋中正车行大溪一带突然内急,司机只好在荒郊野外停车,而当蒋中正钻过树丛准备小解时,眼前豁然开朗,他发现一片如同老家奉化县溪口镇的风景,这就是后来的慈湖。历经多重波折,慈湖终于在31日开放,重新开放的慈湖变动不大,但如果追究起历史,许多人不知道这个长期以来与领袖画上等号的地方,原本是个矿场。
慈湖所在的谦记矿场是在日据时代开始运作,1906开始采矿,1930年之后历经3次灾变,业主无法承担损失,而于1939年最后一次灾变后停工,荒废10年后,才由蒋介石派人收购,并命荣工处设计承建为行馆,名为“洞口宾馆”,之后改名为“慈湖”,有怀念亲恩之意。
慈湖陵寝总面积为37.5公顷,因行馆所在原为矿工洗浴的地方,至于主矿坑口则在慈湖陵寝前方,宪兵营舍原本是矿场办公室和福利社,后慈湖还有一些依照矿坑坑道修筑的密道以及避难设施。
桃园县政府一心一意发展以两蒋为主题的观光产业是有其道理的,以慈湖来说,平均一年有100万人次前往谒陵,而1998年创下的最高纪录为157万人次。
说是谒陵,但对观光客来说,倒不全然怀着缅怀领袖的心情,岛内外游客除了对这位政治强人好奇外,仪队每小时换班时的花式操枪,更是旅游书籍的介绍重点,就像在梵蒂冈看瑞士籍的卫兵,或是英国白金汉宫前的禁卫军,但慈湖的仪队则在政治思维与观光思维之间拉扯。
中正与经国两位蒋“总统”与桃园县有密切的关系,从大溪走上复兴乡角板山,以蒋介石停留的足迹成为桃园县政府两蒋文化园区的内容,除了慈湖之外,包括大溪公会堂(现为大溪艺文之家)、大溪中正公园、头寮陵寝、慈湖雕塑纪念公园,以及复兴乡角板山公园、角板山行馆等;两蒋文化园区没有有形的围墙,只是一个寻访过去时空的概念。
(图/仪队交班是旅游书介绍慈湖的重点,但慈湖虽然重新开放,仪队仍未进驻。王以瑾摄影;本报资料照片)
.慈湖雕塑纪念公园
前几年各县市都在拆蒋公铜像,只有大溪镇长曾荣鉴反其道而行,弄了块土地四处搜集人家不要的蒋公铜像,刚开始只觉得杂乱奇怪,但铜像多了竟也弄出了特色,在这4公顷的园区里已有超过100座铜像,包含坐姿、立姿、骑马姿势、半身像等,还有少数孙中山先生和蒋经国先生的铜像,是台湾走过强人政治时代的纪念品。慈湖雕塑纪念公园就在慈湖旁。
.大溪中正公园
大溪中正公园内的蒋公戎装骑马铜像被视为雕塑的上乘之作,其比例匀称,表情生动,是铜像中的极品,也许是因为住在行馆里的蒋公每天出入都要看到它,作者因此格外用心。
中正公园算是大溪人对政治交迭的心情缩影;大溪清朝时就发展为重要贸易地,日据时代当桃园其它市镇普遍过着物资缺乏生活时,一河相隔的大溪却自成一世界,但水运没落、铁路发达后,大溪的富裕成了过往云烟,许多老一辈的人无法忘怀当年的幸福日子,将自己当成日本子民,但国民政府的军人却无法接受日本时代留下的痕迹,日本神社被一把火烧毁了,建起了超然亭,神社的残迹堆栈成石桌石椅,有热血沸腾者用力刻下“雪耻报国”,但这些字不久之后又被涂掉,对领导者认同差异的冲突就在此无声地上演。
中正公园附近日本人还建了忠魂碑、大溪公会堂等,也随着政权移转,忠魂碑遭到拆除,大溪公会堂则由日本官员的聚会场所转为蒋公行馆。
(图/大溪中正公园内的蒋公骑马铜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王以瑾摄影)
(图/神社虽由超然亭取代但保留了石灯,于是成为今日这副怪模样。王以瑾摄影)
.角板山行馆
也因为勾起对故乡的思念,蒋中正在角板山设立了另一处行馆,这处青山绿水环抱的行馆彷如入口难觅的桃源境地,但其实距离大溪镇不过半小时车程,交通相当便捷。
神秘的角板山行馆在1995年桃园县政府接管后已不再神秘,秀丽的风景成为人人可赏的珍贵资源,区内除了保留行馆原建筑,另有宪兵营房及侍卫随从宿舍、梅园、思亲亭、人工湖、战备隧道等,而入口处受保护的倾毁建筑物则是日据时代的“樟脑收纳所”。
角板山行馆因早年移做他用,已看不出蒋公生活的痕迹,桃园县政府以老照片和文史资料试着拚凑出30、40年前行馆的样貌以及两位蒋总统的生活,行馆旁的战备隧道,过去盛传可直通慈湖,但神秘的铁门拉开后证实,这隧道全长只有100公尺,出口在复兴乡的中正路旁,不过,隧道虽然很短,但高而宽敞,再铺上个红地毯,确实很有“元首”专属的味道。
(图/角板山行馆依山傍水,风景优美。王以瑾摄影)
(图/拉开神秘铁门后才发现,传说中可通慈湖的坑道只不过100公尺。王以瑾摄影)
东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