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商刘耀义接受记者采访 摄影 朱曼君
国际在线报道(记者 朱曼君): 名列中国百强县市之首的江苏昆山素有“小台湾”的称号,在92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生活着大陆地区1/9的台胞,他们中绝大多数人都是跟随台湾企业“北上”,在昆山扎下根的。
企业异地办厂,最怕碰到的就是“水土不服”问题。全台资企业铼德集团在江苏投资兴建昆山沪铼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有6年,12月4日当记者询问在昆山经营是否遭遇“水土不服”时,公司管理部经理刘耀义的回答出人意料。来自台湾的刘经理没有片刻迟疑,很肯定地对记者说:“坦白讲真的没有困难。”
刘经理告诉记者:“昆山的综合性服务很好,市政府也很热心帮忙,积极帮我们办理各种手续。集团想到中国大陆再办两家公司,我们也推荐他们来昆山。昆山实行‘一站式办公’,行政体系相当便利。”
昆山市政府究竟是用了怎样的法术,让一家台湾企业满意到没话说。稍后昆山市委宣传部周鸣副部长揭开了记者的疑问。周副部长告诉记者,昆山受县级市的身份所限,市领导手中的审批权有限,有时,为了满足台商的一项要求,昆山市的领导就陪着台商到省里、上北京,来来回回跑很多趟。
“经过多年的交往,我们的领导班子和他们的领导能力得到了台商的充分信任。不少市领导和台商还成为了朋友。”周副部长说,“他们去台湾考察的时候,台商甚至会主动买书送给市领导,建议他们应该从哪些方面改进工作。”这样,很多便利台商的政策,其实早在设计的时候,就有台商参与其中,这就难怪后来昆山制定的一系列服务企业的政策,总让台商们觉得体贴可心了。
周副部长还给记者举了个生动的例子。2000年10月正式封关运作的昆山出口加工区目前的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出口加工区进出口总额的30%。而这样一个出口加工区的诞生,竟是源于台商吴礼淦的一句话。吴礼淦是最早到昆山投资的台商之一,他曾对昆山市领导提起,昆山报关速度比较慢,要是能建一个像台湾新竹那样的工业园就好了。不想几年后,他的这个愿望果然成了真。出口加工园区的成立不仅大大方便了入住昆山的台商,也给昆山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发展。目前全球40%的笔记本电脑和数码相机都是在昆山生产的。
然而,这让人眼花缭乱的成绩并没有让昆山人自我满足。今天春天,他们又提出了全新的“三学”目标:整体发展学新加坡,产业提升学韩国,自主创新学台湾地区。1985年,没拿国家一分钱,昆山人自己搞起了开发区,并在7年后的1992年获得国家认可成为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开发区;没有福建地理接近的长处,没有广东饮食习惯相近的优势,昆山却成为台湾同胞在大陆投资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昆山的“秘密武器”,在记者眼中其实就是:不等不靠,善用他山之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