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信 箱       vip会员        天 气   
字号:
[视频]台商情缘:不服输的两岸夫妻

  时间:2007-10-30 11:15    来源:央视国际网站     
 
 

  福建省省会福州市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闽江西岸金山新区的榕城广场,有一家名叫飘香楼的川菜馆,经营这家店的是一对两岸夫妻,丈夫来自台湾,名叫陈德洋,妻子是位福州姑娘,名叫姜敏旌。每到周末,店里总是顾客盈门。500平方米的店面,23张餐桌,每桌都坐满了顾客。

  姜敏旌同期:这是我们店里的特色菜——水煮鱼,纯川式的口味,大家慢用。

  夫妻俩介绍说,虽然这是家川菜馆,但由于融合了闽菜的特点,很受顾客欢迎。

  姜敏旌同期:这是我们改良后的新式川菜——串烧虾,它带点辛辣,口味比较重,这是基于福州人爱吃海鲜的特点,他们又比较接受川菜。

  老板娘介绍说,这种串烧虾,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能卖出四、五十盘,而他们店里的招牌菜——水煮鱼和酸菜鱼更受顾客欢迎,几乎每个周末都能卖出上百斤。

  陈德洋和姜敏旌结婚已经有12年了,虽然眼下这家川菜馆生意红火,让他们非常欣慰,但提起结婚十几年来起起伏伏的人生故事,夫妻俩有很多感慨。

  姜敏旌同期:不要看我们现在飘香楼生意有这么火爆,这么好,其实我们真的是熬过很多苦日子,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福建媳妇台湾郎

  一个是福州姑娘,一个是台湾小伙儿,他们是怎么走到一起的?他们又是如何经营起了川菜馆的?

  故事要从13年前说起。当时22岁的姜敏旌在福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花岗72烈士之一的林觉民故居担任解说员,经人介绍,认识了30岁的台湾小伙子陈德洋。

  陈德洋同期:当初我刚认识她的时候,我觉得她是一个很单纯很善良,很懂得人心的女孩子。所以深深打动了我。

  在外人看来,姜敏旌容貌清秀,身材高挑,加上父母是福州市歌舞剧院的演员,家庭条件不错,在福州完全可以找个不错的小伙子。而当时陈德洋在厦门一家纺织机械厂只是一个业务经理,在有些人看来,这个年龄比姜敏旌大8岁的台湾小伙子,个头比姜敏旌高不了多少,各方面条件也并不比姜敏旌优越多少,那么,姜敏旌究竟看上了陈德洋哪一点呢?

  姜敏旌同期:就是不服输的个性,希望把事情做好,比较关键的应该也是这一点吧,就是比较有冲劲,比较有干劲,做任何事情就是不遗余力。

  用陈德洋和姜敏旌自己的话来说,也许就是爱情的力量,让他们最终走到了一起。1995年初,经过近一年时间的恋爱,两人正式登记结婚。

  让姜敏旌没有想到的是,婚后他们的生活却充满波折,其中三次投资受挫,两个人甚至一度到了身无分文的境地。这让他们终身难忘。

  夫妻俩还清楚地记得他们人生的第一次挫折,就发生在婚后不久。

  姜敏旌同期:1995年3月份的时候我们结婚的,然后我就辞掉了工作,跟他到了厦门。

  第一次人生挫折

  距离福州市200多公里的厦门,是一座美丽的海滨城市。由于陈德洋在结婚前不久,刚刚辞掉了原来的工作,在厦门郊区开办了两家石料厂,事业正处于起步阶段,所以结婚后,小两口没顾上享受蜜月的甜蜜,新娘子没来得及欣赏厦门的美景,就开始了夫妻一起携手打拼的生活。

  陈德洋同期:我太太在我最艰苦的时候一直陪在我身边,你可以看到我身后这个石头,当初我在1995年的时候,我们就在山上开采这个石头,当时我记得我太太经常帮工人做饭,记得那个时候,感觉最深刻的就是,其实我们吃的条件很差,了不起一个青菜,还有一个肉,因为在山上嘛,本身条件是特别差的,所以说,一年多,这一年多,确实让我老婆受到很多委屈。

  石料厂的工作非常辛苦,从小在城市长大的姜敏旌,可一点也不娇气,为了支持丈夫,几乎每天都要陪着丈夫上山,和工人们一起劳动。一次劳动中,姜敏旌发现自己怀孕了。

  姜敏旌同期:一直都不知道,因为那时候刚结婚,比较年轻,都不晓得,然后有一次去山上,我觉得那工人每一次抬那个锤子,锤那个石头的时候,好像特别费劲,我想说,一个大男人抬那个东西为什么费劲,我就过去试抬了一下,结果才发现那东西真的超重的,然后就肚子痛,马上蹲下,回家以后还是觉得很痛,然后去检查发现,原来怀孕了,就是那段时间。

  身上只剩五块钱

  怀孕的消息并没有让这对小夫妻高兴多久。他们发现这两家石料厂,其中石材厂还可以维持收支平衡,但石子厂因为市场原因,却是生产得越多,亏损得越多。工厂陷入财务危机,小两口的生活也举步维艰,最困难的时候,夫妻俩住在一栋朋友借给他们的简易楼房里,姜敏旌甚至到了身上只有五块钱的地步。

  姜敏旌同期:刚回来厦门的时候,就是跟朋友借住在这个地方。这是朋友的房子,他们以前做修车厂,就是这样很破烂的地方,但是我们那时候环境也不是太好,所以在厦门能够有地方住已经蛮幸运的了。

  对啊,有一次他到山上去跟人家收钱,然后就剩下五块钱给我,然后那天中午我肚子饿,从这边出去坐车,想到市场找点东西吃,结果车费就要两块钱,因为那时候开空调,那个小巴,需要两块钱,到了市场,就看到一家卖沙茶面,我想说没有吃过厦门的沙茶面,试试看也好,两块钱,也不贵,然后就开始吃,结果看到那颜色,我就没有什么胃口了,再吃两口,发现那东西真的很难吃,没有办法吃,结果饿着肚皮。真的是眼泪往肚里流,再把剩下的一块钱,跟那个司机讲说,我回家再凑钱给你,我现在身上只有一块钱,到了家里再凑了两个五毛钱,这样凑了一块给他,真的是很痛苦的一件事,回来我真的是在楼上哭了半个小时。我真的觉得很落魄,没有到过这种程度的时候。

  姜敏旌怀着身孕,依然陪伴在丈夫身边,这对陈德洋来说是一个莫大的安慰。而姜敏旌每天看着丈夫忙碌的身影,尽管心里有很多委屈,还是强忍着不肯向丈夫说出来,丈夫要承受的压力比自己大得多,自己不能帮忙,能替他分点忧也好。

  姜敏旌同期:因为我觉得他真的做事情蛮拼的,即使说在这样的情形下,他不会说放弃,或者怎么样。

  我们自己有一部装载机在装那个石头,那部机器我们那时候是买二手的,那个比较差,常常出状况,然后那个工人又蛮贵的,然后装载机的师傅只负责帮你开,绝对不负责帮你维修这方面,然后比如说有个小毛病,轮胎出问题,半夜,有时候我们会赶工,半夜会赶工,半夜如果电话响,他都直接从床上跳起来,完了,什么又坏了,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开的是一个小吉普车,他就开去山上,搞的满手油污的,然后到天亮才回来,就是常常有这种状况发生,只要山上有状况,他就会半夜一下子跑出去,然后事情处理完,回来讲,终于又不用花到什么钱,又把东西修好了。所以我后悔是不会,因为我觉得说他应该会有成功的一天。

  陈德洋说,在自己最艰苦的时候,妻子在背后的这种默默扶持,让他没有垮下来。

  一年后,两家石料厂的生意依然不见好转,他们只好关闭了石料厂,投进去的20多万元人民币全部赔了进去。

  第二次创业失败

  后来,他们又跟朋友借钱,在福州开了家专卖像框的小店,也因为经营不善转手给了别人。这也是陈德洋和姜敏旌这对两岸夫妻,在大陆投资遭遇的第二次挫折。

  在大陆投资一再受挫,陈德洋决定带着太太和出生不久的大女儿回台湾。陈德洋还记得,当初离开大陆的时候,自己身上不仅没剩一分钱,还背负着两万多元人民币的债务。

  陈德洋同期:1999年7月,当初我在福州做,已经基本上,身上没有半毛钱,我跟我朋友借了人民币三千块,当初买机票钱,应该是2700多吧,就这样回到台湾去,借了三千块回去以后,那因为我老婆跟孩子还在大陆这边,还在福州,我跟我爸借了几万块台币,然后汇过来给她们,她帮我还了钱,也让她们买机票回去台湾。

  无颜见江东父老

  陈德洋的家在台湾桃园县龟山乡大坑村。对于这个两手空空从大陆回来的儿子,父母虽然没有半句埋怨的话,但陈德洋自己却觉得脸上无光,很长一段时间,他甚至害怕和熟人见面。这种心态以至于让他辞掉了薪水较高的汽车推销员的工作,甘愿到一家机械厂做一名整天跟机器打交道的工人。

  陈德洋同期:有些人也不是有意的,有些人有意无意之间聊天的时候,聊聊聊,比如说你以前在大陆怎么样,或者做的怎么样,你说这种情况,你说我有,又感觉骗人,你说我没有,真的我是一文不值,两手空空回来,连老婆、小孩都照顾不好,你说叫我讲什么,其实真的也不会讲,讲不出来,就是难受,憋住。

  记者同期:他们问你,你是什么反应?

  陈德洋同期:刚开始会回答,到后面会逃避。

  这期间,姜敏旌再次成为陈德洋坚强的后盾。姜敏旌不仅经常鼓励丈夫不要气馁,自己还到附近的一家豆浆店去打工,用行动支持丈夫。

  姜敏旌同期:早上四点多起床,然后去店里工作,永和豆浆,永和豆浆店上班,一个月一万六千多台币吧,然后就是做早班,就是要四点多起床,我记得天气好冷,早上起来都骑一个摩托车,然后骑个十五分钟到店里上班,就开始卖早点,煎蛋饼,包那个饭团,然后偶尔还有炸炸油条这样子,就是一直工作到中午十二点半,然后吃完饭才回家。

  然后早上小孩子都在家里,大女儿那时候还在台湾,没有念书,然后都自己起床,然后再抱着衣服下去,找奶奶穿衣服,然后再等我12点回来,帮她喂完午饭,然后再带她回房间,就这样子,然后到了傍晚他才回家。

  重返大陆

  姜敏旌和陈德洋在台湾度过了三年多虽然辛苦但很充实的日子。这期间,二女儿也出生了,而夫妻俩靠着自己的辛勤劳动,生活也越过越好。

  但当年在大陆投资一再受挫的经历,却像个阴影一样,在陈德洋心头挥之不去。陈德洋常跟妻子说,在哪里跌倒,就要在哪里爬起来。而姜敏旌也非常理解丈夫的心情,经过商量,夫妻俩决定重返大陆。

  姜敏旌同期:因为我们过来的时候,他爸爸在吃晚餐的时候,曾经很语重心长地讲,意思就是说我们在大陆已经亏了很多钱了,那也许这是他最后一次肯支持我们再做一次生意,希望我们能够成功。我记得那天晚上我们在台湾吃饭,大家都流泪了,就是为了这些事情,我们已经等于说,闹到只有这一次的机会了。

  开了28天的牛排馆

  2003年初,夫妻俩带着自己挣的50万元新台币和父母资助他们的另外50万元新台币,总共100万新台币重新回到了福州。这一次,他们要开一家牛排馆。

  陈德洋同期:当初我们是三个股东,叫圣保罗牛排馆,开业以后,因为当初对新闻没有了解,开业之后28天店就收起来了,因为是遇到非典,那时候一天的营业额从几千块,做到最后剩下四百块,也没客人了,所以28天草草收起来,一个人亏个十几万,因为我们过来的时候带的钱不多,只带了23.6万块钱的人民币,牛排馆基本上我们亏掉了一半多。

  与川菜结缘

  牛排馆开了不到一个月就倒闭了,夫妻俩遭遇了他们的第三次人生挫折。好在从台湾带来的钱还剩下8万元人民币。夫妻俩看到附近有家川菜馆正在出售,就用剩下的这笔钱买了下来。可一个是福州姑娘,一个是台湾小伙,过去连川菜都很少吃,怎么能经营川菜馆呢?

  姜敏旌同期:我记得我第一天在接手那家店的时候,就是原来的股东留了一个领班给我们使用,然后我完全不晓得说,要怎么买单,酒水要怎么算,菜的名字是什么,桌号是多少,完全都不了解。

  然后还有一点就是刚接触川菜,以前是有吃过,但是完全不了解里面的菜名、菜色。就为了这个东西,我就在那个传菜口,就是传菜的那个地方,认那个菜,整整认了一个星期。总算把这个菜系,什么类型的,把它弄清楚了。

  川菜是中国的八大菜系之一。提起川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它的“麻”和“辣”。而陈德洋和姜敏旌在刚接手川菜馆的时候,对川菜的了解也不过如此。但接触时间长了,这对从小生活在东南沿海地区的夫妻,发现川菜的奥妙层出不穷。在烹调方法上,有炒、煎、干烧、炸、熏、泡、炖、焖、烩、贴、爆等近40种,而烹调出来的菜肴更有“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美誉。

  夫妻俩在研究川菜的过程中,逐渐喜欢上了川菜,甚至熟悉调味品的名字也成了夫妻俩的业余爱好。

  姜敏旌同期:就是干锅类的和干煸类的,我记得最深,因为我好喜欢那个味道,好香,那个常常客人在点,就是那个干锅肥肠,每天就不停地在点,肥肠里面的那些佐料我就记了两天,因为那个肥肠要卤过,然后里面的东西有二三十种的,就是那个卤料,卤包要二 三十种,然后出来里面底下垫豆芽、大蒜、蒜头、辣椒、花椒,然后豆瓣酱,什么酱,很多很多。

  这家取名飘香,面积只有70多平方米,仅能容纳7、8张桌子的小店,正式拉开了这夫妻俩在福州经营川菜的序幕。虽然开始的时候利润微薄,但他们也积累了经验。

  姜敏旌同期:每天同进出,然后晚上回去都是累的腰酸背痛的,最常讲的一句话就是上床真好,能够躺在床上睡觉真的好舒服,能够早上睡到十一二点更舒服,然后后来跟他讲说轮一轮,但是其实不一定做得到,基本上同进出了。

  不久,他们买下了福州市新开发的金山新区榕城广场上一处150平米的店面,决定开办第二家川菜馆。

  陈德洋同期:那时候的投资是跟我姨夫借了五万块,跟我朋友借了2.5万,跟我以前的同事借了8千块,总共好像7.3万吧,然后还有欠泥水工的钱,我还记得,那时候最苦的是,我们的桌子全部是买旧的,我们的空调,统统是旧货市场买回来的。

  苦尽甘来

  第二家飘香川菜馆位于闽江西岸的金山新区,陈德洋夫妇把地址选在了跟工业区配套的生活区内,尽管刚开店时生意很冷清,但由于这里是福州市近年来重点发展的区域,随着新区的开发,入住人口逐渐增多,几个月后人气出乎意料地旺了起来。

  姜敏旌同期:最高是八千多。一开始是三百,第一天三百,到了第五天的时候是八百多,然后就停留在一千上下,那个都是不赚钱的营业额。然后到了我记得我们是七月份开业的,在八月底,九月的时候,偶尔可以做到三千多,就是在周末的时候可以做到三千多,那时候就觉得蛮高兴,因为三千多营业额,对我们来说,那时候利润有了,蛮高的了。结果到了国庆节,一下暴涨到七千多,真的是有点手足无措,那一下很慌。

  所有的人员都不够,大家总感觉老是被客人骂,菜也来不及,小妹的服务也来不及,然后甚至连碗筷都来不及摆,真的是有点晕掉的感觉。

  那年十月,因为店里爆满,然后说话声音太小,都没有人听到,因为客人,就是连外面的走廊都摆了桌椅,全部坐满了,然后门口还会有客人等,然后我们就要催菜,菜来不及,厨师不够,那都是一下子起来,火起来的,那时候为了催菜,跟客人解释,然后就是连续七天,不停地,好像声嘶力竭在叫,在喊。

  风风雨雨12年

  2003年国庆期间,陈德洋夫妇的餐馆生意一下子火爆起来。这对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多年的两岸夫妻,心底有说不出的高兴。但与此同时,姜敏旌却因为用嗓过度,声带发生病变,导致声音嘶哑,这也成为夫妻俩一个永久的遗憾。

  姜敏旌同期:去医院治了两次,但是医生说必须要我闭口,一个星期不说话才能好,但是我们这种行业没有办法做到,因为常常在店里,有什么问题,你不大声说,人家根本听不到,不管是小妹客人,都没有办法听到,因为我们这种店不是属于那种大酒楼,平常都很吵闹的,人很多,所以到现在都一直是这样,声音都是嘶哑的。

  陈德洋夫妇的生意越做越红火。店面也从原来不足220平米的两家小川菜馆,开到了两家具有较大规模的酒楼,一个500平米经营川菜,另一个500平米经营海鲜。

  在福州的事业成功了,但陈德洋还念念不忘当年在厦门投资失败的经历,他希望有一天也能把飘香楼开到厦门去。多年来一直和丈夫艰苦创业的姜敏旌,能够体会丈夫的心情,为了让丈夫的心愿早日实现,2006年底,他们卖掉了福州的飘香海鲜楼,夫妻俩又一起来到厦门重新创业。

  姜敏旌同期:当年我们是一无所有从这边回台湾的,然后现在在福州有了一席之地,手头上又有一些积蓄,希望说从厦门重新来过。

  陈德洋同期:我本身就是说有根深蒂固的这种想法,想说扫掉以前的阴霾,重新再站起来。

  经过考察,夫妻俩选取了远离市区的集美区灌口镇开办了一家休闲农庄,重点经营台湾菜和农家土鸡。

  记者前去采访时,看到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第一期工程已经完工,这里除了有各种乡村风格的饭店包厢,还有小桥、流水、水车和游鱼,以及芒果、葫芦竹等各种亚热带植物,一派田园风光。陈德洋说,他们之所以在这里开办这家飘香休闲农庄,一个原因是这里距离他当年开办石子厂的地方不远,可以圆他多年来“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的梦想,更重要的一个原因则是,附近有一个新开发的台商重点投资区,未来的客源不成问题。

  陈德洋同期:我们来讲,应该是2003年从十万到上百万是一个坎儿,这个坎儿我们走过来了,但是从百万这个坎儿,要走入千万的坎儿,这个坎儿虽然很难爬,我也知道,但是我有信心再爬上去。

  陈德洋说,他曾经身无分文,后来以8万元人民币起家开办第一家川菜馆,如今资产能够达到数百万元人民币,跟妻子多年来对他默默的扶持分不开。在采访即将结束的时候,陈德洋这个感情很少外露的男人,表达了他对妻子多年来的感激之情。

  陈德洋同期:毕竟这十几年来,我们不像一般人说很顺在走,人生的过程很坎坷,时好时坏。

  姜敏旌同期:每一段都是惊涛骇浪。

  陈德洋同期:我们不是很平顺地在走,不像一般的家庭很平顺地在走,我感觉我老婆是很理解我心意的人,也是默默跟着我走,但是她的头脑比我好多了,这个是事实。最感谢她的就是一路走来,始终如一,对我这份心没有变,对我们的事业更热诚。

 
编辑:李桂英    
 
相关新闻
图片
中国台湾网版权所有